1、判断题 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
A.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
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未反映出近代文明;? 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说的是电灯,符合题意;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未反映出近代文明;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未反映出近代文明;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社会习俗变化的总趋势和原因。
(1)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
(2)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兴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加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 1949 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建国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把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成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A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20年间,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27%。到90年代出现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洋布物美价廉
B.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中国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
D.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洋布大量的销往中国。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考查材料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容易。孔子批判他无父无君,司马迁评价他“尊卑无别”,联系春秋战国思想家主张,应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平等,博爱,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赞曰: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岂所谓“在家必闻,在国必闻”,“色取仁而行违”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乱延蛮貉,犹未足逞其欲焉。
——班固《汉书》
材料二?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虽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确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我近来仔细研究《王莽传》及《食货志》及《周礼》,才知道王莽一班人确是社会主义者。”“王莽实行的五均六管之制,“都是‘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他们的目的都是‘均众庶,抑兼并’。但当那个时代国家的组织还不够完备,这种大计画的干涉政策,当然不能一是收效。”“可以知道当日的政治家确能了解‘国家社会主义,的精义,六管都是民间的‘公共用具’私人自做,势必不能,若让少数富贾豪民去做,贫民必受他们的剥削。社会主义者所以主张把这种‘公共用具’一切收归社会(或国家)办理。这个意思即是王莽的政策的用意,那是无可疑的了。”“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兼并’的人,……两千年来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
——根据胡适《王莽:一千九百年前的社会主义者》(1922年)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班固对王莽及其改制的态度并予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胡适对王莽及其改制的态度(3分),分析班固、胡适对王莽及其改制态度差异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总体上持否定、贬斥态度。具体表现:认为王莽表里不一、骗取名望;非法获得政权,即外戚专权;王莽统治及改革对当时社会所造成了深重的危害。(6分)
(2)态度:肯定与理解。(3分)
原因:班固以正统史观和道德观为标准来评价王莽及其改制;胡适更多的是从当时社会、政治、历史等方面的情势出发来理解王莽获得政权和王莽的改制。(6分)
本题解析:
(1)提取材料一的关键信息,班固认为:“王莽始起外戚 ,折节力行,以要名誉……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王莽表里不一、骗取名望;以外戚身份非法获得政权。其改革“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乱延蛮貉”,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2)材料二中胡适认为王莽是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兼并’”的“社会主义者”,对王莽改革持肯定态度。由于班固和胡适所处的时代不同、阶级立场不同、目的不同,导致对王莽改制的认识大相径庭。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