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教授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经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者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2012.2
评材料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讨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观点一: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
态度:我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的观点。(3分)
论证:①黑奴贸易给欧洲带来巨额财富,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
②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扩张与掠夺,给欧洲带去了大量的资金和原料,促使欧洲经济产生重大变革。
③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④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为欧洲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与原料产地。(8分)
总之,西方的掠夺使大量的财富流入西方,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的积累,所以我同意“掠夺在前,发展在后,掠夺促进西方崛起”的观点。(1分)
观点二: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
态度:我同意“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的观点。(3分)
论证:政治: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制思想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英国17世纪就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促进了英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经济: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荷兰、英国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促进海外贸易发展。
科技:文艺复兴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是西方崛起的精神因素。(8分)
总之,西方由于自身的内部发展,为掠夺奠定了基础,所以我同意“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发展是西方崛起的基础”的观点。(1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本题需要注意到,基于文明发展的特点既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统一的特点,不同文明具有自己独特发展道路,但文明以交流形式多样化进行双向交流,所以世界文明应归功于各地文明交融。在文明交流中由于各地特殊的环境差异,文明的差别扩大,如西欧崛起在近代文明交流中地位突出。第一种观点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世界文明的特点与交流特点,没有全球史观。第二种观点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论述西欧崛起的原因和地位,相对客观。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长水草的沼泽),不可以为天下王。”
——引自《管子》
材料二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毒鱼鳖,置阱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搏兽者,杀之。”
——引自湖北云梦出土秦简《田律》
材料三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道路),弛山泽之禁……
——引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四初,(东汉)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而浚仪令乐俊上言:“昔元光(光武帝年号)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地名)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
——引自《后汉书·王莽传》
回答:
(1) 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有何具体规定?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造成黄河水患的原因是什么?
(3)以上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不能保护生态资源,就不能治理好国家。材料二实施了材料一的思想。规定在一定的季节内不得砍伐树木,堵塞河堤,捕捉动物。
(2)因发展经济而放松对山林河泽的保护;人口增加,导致过度垦殖;水利失修。
(3)我国古代统治者就赶不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列入治国方针。对环境的破坏及过度开发,是造成两汉黄河多次泛滥的人为因素。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重视环境问题。
本题解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把历史的问题与现实的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现实服务宗旨。要解决本题考生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其次结合题目的试题设问,从材料里找出答案,最后明确材料之间的关系,由一个主题串联起来。因此,要围绕该主题展开思维,第三问的“启示”出就容易答出,只是围绕主题展开,言之有理都可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A.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B.清末“新政”,注意改善民生,农民很怀念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D.清朝皇室自愿交出全部财产分给农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关键是搞清楚“民国二年”即1913年,而A项在1916年,B项始于1905年,D项不符合史实。只有C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国家中,君主处于统而不治地位的是?
A.美国
B.法国
C.德意志
D.英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D项符合题意;A、B都实行共和制,没有世袭的君主;德意志的君主(皇帝)拥有实权,故A、B、C均可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
A.欧洲共同体 两极瓦解 一超多强 不结盟运动
B.欧洲共同体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合
C.欧洲联盟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合
D.欧洲联盟 两极瓦解 华约解散 亚太经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