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A.察举制度创立
B.九品中正制创立
C.科举制度创立
D.八股取士制度创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因此选C。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选官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是高考的冷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的中国古代机构是
A.唐朝门下省
B.宋朝中书门下
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唐朝在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执掌诏令的草拟、审核和执行。故由题目中的信息“审定”即可选出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相权得到加强
B.中书省职能专一
C.皇权遭到削弱
D.中书省独揽大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政治制度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反映了元朝相权得到加强。其它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A。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读书人可以凭文才武略竞争高低,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是得益于我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科举制
C.世官制
D.察举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读书人可以凭文才武略竞争高低,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实际上是指通过考试形式获取官职,A和C都是通过世袭得到官职,与题干主旨相悖,排除,D项是指通过在职官员考查品行等,向皇帝推荐,也与“读书人凭文才武略竞争高低”无关,只有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官,“学而优则仕”,答案为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是是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这一知识点,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故运作程序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选B。
考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点评:还可以把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进行比较,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君主专制,三权分立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