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同体的目标应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不断的均衡的扩展,日益增长的稳定,生活水平加速提高以及各成员国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节录)
材料二?第13条 联盟确立下列目标:通过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包括引入本条约规定的单一货币,特别是通过建立一个没有内部疆域的区域,促进经济和社会平衡和持续的进步;特别通过一项可能在一定时间后导致共同防务的其中包括最终实现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表明其同一性;通过联盟公民身份的引入,加强对其成员国国民之权利和利益的保护;发展在司法和国内事务的紧密合作关系;……
──《欧洲联盟条约》第一编第B条
材料三?日本首相小泉在发言中几乎通篇都是宣扬日本对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他在谈到安理会改革的问题时提出,“那些有意愿和资源在国际和平与安全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国家,应当参与安理会的决策过程”。他在后面干脆点明:“日本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关键”,“日本所发挥的作用已经为它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日报》2004年9月30日
材料四?中国一向重视不结盟运动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始终与不结盟国家风雨同舟,相互支持。进一步加强与包括不结盟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中国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推动多边主义,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致力于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安全、发展和繁荣。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推动多边主义发展,促进世界多极化进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欧洲一体化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1956——1972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根据材料三归纳其经济大国地位对国家战略目标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的共同原因。(6分)
(3)以上材料反映了国际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请简析其影响。(6分)
参考答案:(1)经济合作到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4分)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分)共同原因:美国扶植;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重视科教。(三取二,4分)
(3)多极化趋势。(2分)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4分)
本题解析:(1)欧共体成立之初是单一的经济组织,发展到欧盟阶段成为了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2)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很快的恢复和发展了经济。日本随后进行了民主化改革、发展教育等措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日本成为经济强国后,积极地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3)战后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的崛起和中国的振兴,是世界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的力量,有利于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多极化的影响可以根据教材知识直接作答。
点评:战后依据雅尔塔体系确立了两极格局。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日本在经济实力增强后,逐渐地谋求世界大国的地位,欧共体在外交上也逐渐的倾向独立自主,这些都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材料一?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摘自《汉书景帝纪》
材料二?余谓正德(明皇帝)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摘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
材料三?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清世宗(雍正)实录》
回答:
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政策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参考答案:封建社会中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或答成重农抑商)(2分) 但明中后期从事商业发展的人明显增多。(2分)西汉初期,封建经济基础薄弱,稳定农业有利于封建经济政治秩序的确立,(3分)而在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形成和发展。(3分)
本题解析:材料一和三都表达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材料二表明经商人数有明显的增加。西汉初年,百废俱兴,经济凋敝,因此为了维护统治需要,必须稳定农业,随着明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就提倡“工商皆本”。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60分)2009年11月8日~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探讨如何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国同非洲合作八项新举措。
材料一:我国与非洲各国的交往源远流长。1405年至1433年间,中国明代的大航海家郑和就曾经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下西洋,足迹遍及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有何意义?(6分)
材料二:1955年4月18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29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另有5个国家派代表列席。这次会议的成员代表了占世界面积1/4,人口2/3的国家的人民.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完全由亚非国家自己发起、自己举办,并且没有一个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出席,并为推动会议的成功举行发挥了巨大作用。
(2)第一次亚非会议又被称为什么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什么方针?在当时情况下,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具有什么历史意义?(14分)?
参考答案:
(1)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分)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3分)
(2)①万隆会议。(2分)②“求同存异”。(2分)③万隆会议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2分)。从那时起,亚非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新兴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2分)。万隆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2分)。会议所倡导的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激励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实现民族振兴和推动人类进步而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2分),有力地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作了苏联共产党新党纲的报告,其中提到:“在最近二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将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保证全体居民得到丰裕的物质的和文化的财富;苏维埃社会将紧紧地接近于实现按需分配的原则……”与赫鲁晓夫这段报告在认识上存在相同错误的是
A.土地革命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
D.文化大革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黑格尔在比较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的“要认识你自己”时说:“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值这还是不能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规定……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这是作为思维的人”。这里,黑格尔强调了苏格拉底认识的进步意义,那就是苏格拉底认识到
A.人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
B.人是个体的感性的人
C.人的感知成了一切真理的标准
D.人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是同时期的哲学家,但他们的观点却不相同。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他在这里强调的是知识对人的教化作用,强调了人的思考与判断力的作用。他这种对的认识的意义是认识到人是有理性思维的,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