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曾面临哪三次困难?为克服这些困难,中共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判断题 1932年,民族资本家宋棐卿在天津创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约三年时间,代理商遍布全国许多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至此,他最有民族成就感的当是实现了商标中哪两个信息的寓意?

A.资本形式和商标图案
B.公司性质和注册地点
C.品牌名称和商标图案
D.公司名称和资本形式
3、判断题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
材料二?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
材料三?从今以后……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1978年12月15日)
材料四?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1956年底我国发生的根本性变化。(4分)
(2)材料二所说的“几次波折”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哪两次
?(4分)造成这些波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
材料三,指出1978年召开的什么会议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2分)
(4)根据材料四,1979年后中国在农村进行了怎样的变革?(2分)这种变革有何重大的意义?(2分)
5、判断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同时也约定苏联在1952年底以前,无条件地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国,从旅顺撤出苏联军队。同时,为中国提供一笔总数为三亿美元的建设贷款。——据(日)中岛岭雄《外交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自1970至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加拿大
| 1970年10月13日
| 意大利
| 1970年11月6日
|
奥地利
| 1971年5月28日
| 比利时
| 1971年10月25日
|
冰岛
| 1971年12月8日
| 英国
| 1972年3月13日
|
荷兰
| 1972年5月18日
| 联邦德国
| 1972年10月11日
|
澳大利亚
| 1972年12月21日
| 新西兰
| 1972年12月22日
|
西班牙
| 1973年3月9日
| ?
| ?
|
(1)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什么共同特色?与这些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在外交策略上有什么改变?
(3)你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