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国古代出现了四次结束长期分裂割据战乱之后,实现大统一的朝代。请回答:
①这四次大统一的朝代是哪四个?它们分别结束了什么分裂局面?(8分)
②第一次实现大统一的背景有哪些?(8分)
③第三次实现大统一后,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8分)
④第四次实现大统一与前三次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四次大统一时,最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8分)
参考答案:①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元朝结束了宋及夏金并存对峙。(8分)
②共同祖先文化;共同社会制度;生产力提高各地联系加强;民族融合;人民渴望统一;诸侯国在减少;秦国力量强大;六国内部矛盾。(8分)
③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创立三省六部;创立科举制;沿用府兵制;实行均田制。(8分)
④由少数民族政权统一统治全国。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民族大融合。(8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歌手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晚上可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D.人们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去北平出差可以乘坐飞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以歌手周杰伦《上海1943》的歌词为情境,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电视业诞生是在1958年,所以“晚上可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是不可能出现在1943年的上海的。故本题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
时首次提出
D.推动了中国与苏联建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A.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
B.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个人英雄主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注意两平分别代指邓小平和袁隆平,邓小平代表的是制定了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农业发展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而袁隆平代表的是在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极大的提高了水稻产量,代表了农业发展的一大进步,所有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两平代指的两个历史人物的身份和重大贡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民主法制建设。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到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请回答:
(1)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完成下面的图示。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依法治国、建立法制化社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等。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学生要牢固掌握新中国的政治建构,并要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史实掌握翔实。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