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宋会要辑稿·职官》载:“绍兴十四年(1144年)九月提举福建路市舶楼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0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农业,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
材料二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1978年安徽小岗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承包责任书
(1)材料一中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2分)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我国农业迅速发展,请从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变革两个方面分析其原因。(2分)
(2)基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1分)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2分)
(3)在材料三的影响下中央在农村推行了什么措施?(1分)由此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参考答案:(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一点1分,2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的推广。(2分)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分)评价: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答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亦可);另一方面阻碍了商业的进步。(2分)
(3)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影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分)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图片以及文字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不难判读出答案;第二小问土地制度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角度思考作答,耕作方式变革则从铁犁牛耕的推广的视角分析回答。第(2)中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二中“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经济政策角度归结答案;评价古代经济政策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即可。第(3)问中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1978年安徽小岗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承包责任书”并联系所学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影响从农业生产、农民积极性调动以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角度综合分析作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铁犁牛耕;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9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口与政府管理
材料一 《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摘编自游相录《秦户籍制度探究》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和措施。(5分)

(2)依据图1-图3和所学知识,说明各时期江南人口变化的状况,并分析其原因。(7分)
备注:图1-图3每一幅图中,颜色越深表示人口密度越高。
人口与职业
材料三 开埠以后,上海城市进程使各种专门职业相应出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上海出现了一些凭藉新式职业谋生的市民:洋行雇员、进出口商店伙计、银行、海关、电报、邮局、铁路系统职员等。19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缫丝、轧花、纺织工业的兴起,上海产业工人FA.伍迅速壮大。1895年,在外商船厂的机器工人约5000人。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在国内长期保持着最为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摘编自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人口的职业结构所反映的近代上海经济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7分)
参考答案:
⑴目的: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2分)
措施:清查户口,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成年男子必须分户。(3分)
⑵汉朝长江以南人口极其稀少。(1分)原因:北方是政治经济中心,江南地区未得到充分开发。(1分)
宋朝江南人口密度超过(或赶上)北方。(1分)原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1分)
明朝江南人口密度最高。(1分)原因:手工业、商业居全国领先地位,出现很多工商业市镇。(2分)
⑶近代商业、金融的出现;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近代工业的形成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上海在近代经济发展中居领先地位。(4分)
原因:从事工商业的历史传统;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科技成果传入;洋务运动的重镇。(3分。以上四点回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掌握。材料“……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可知其目的是“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结合材料“……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归纳其措施。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人口变化的分析与认识。首先要分析历史人口分布示意图,根据图示,总结人口的分布特点。从图的内容可知,汉朝以前,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人口稀少;宋代时南方人口超过北方;明朝时,南方人口密度进一步扩大。结合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及中心的变化回答原因。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发展变化。回答时注意问题的具体内容要求“上海经济的变化”的表现极其原因。联系材料“……上海出现了一些凭藉新式职业谋生的市民:洋行雇员、进出口商店伙计、银行、海关、电报、邮局、铁路系统职员等。……上海产业工人FA.伍迅速壮大。……”回答第一小问;结合上海在鸦片战争的地位、西方的的影响、经济发展状况归纳总结原因。
考点:中国古代的改革·商鞅变法·背景、内容;中国古代的经济·人口的变化·南北人口的变化;中国近代的经济·上海的社会经济·状况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图为隋唐时期局部图。A、B、C、D四城市中,同时以铜镜、造船业和纺织品著称的是

A. A B.B C.C D.D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熟悉课本“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A为扬州,是唐朝后期最繁华的城市,以铜镜、造船业,也是纺织业中心;B为苏州,是纺织业中心;C为宣州,是造纸中心;D为越州,以陶瓷和纺织品著称,故选A项
考点:隋唐时期手工业
点评:隋唐时期手工业代表性成就。纺织业:丝麻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有的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冶铸业:已经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陶瓷业:创制唐三彩,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造纸业:益州,宣州的纸最为出名,出现雕版印刷技术;造船业:制造出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分析下图,能从图中数据得到的不合理结论是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农耕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C.隋唐制度完善水旱灾害较少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但经济仍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