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1 03:45:06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读图,图片记载的是一份关于盐井开采的盐业契约。由此可知当时( )
 A.盐业专营制度已被彻底打破 B.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迅速发展 C.出现了部分近代经济的特征 D.官营企业主动吸纳民间资本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盐业契约”及图片信息,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经营方式 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的表述题干图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BD。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经营方式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城市与王权、宗教和安全密不可分……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而现代城市则建立在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上。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二 东京,是北宋的都城和最大的商业城市,……在这里,街市首次作为中国都城中的一种主要存在,并发育成为一种机能多样,形态丰富,相当成熟的城市功能要素,在根本上影响到城市整体,导致了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态,制度及性质作用上的嬗变。商业突破了传统市制在时空上的束缚,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增加。如果把城墙作为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性质的形象代表的话,那么街市就是中国古代城市迈入新时期趋于近代化的典型标志。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材料三 宋朝之后的七百年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南方的城市发展没有出现卓越的成就,甚至有些城市在战火中被销毁而从此没落(扬州),中国的经济发展远离了南方的商务航运、集市贸易,重新回归至以农业为中心的扩大生产阶段。这个时期,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难以起到以便利的商运、海上贸易、农业生产中心等职能,无法拉动整个中国的商贸经济。并且,政治的集权,商业的官办极大地遏制了商务中心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格局趋于固化。虽然出现商帮等团体,但是其和宋朝的集市经济、城市区域中心发展仍有很大的不足。而后的历史中,中国的封建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城市的商业功能未能有如此强大的发展,只是因人口和管辖区域的增加而增设行政区域,所以城市人口比例没有太大提高。这一发展的滞后使得中国迟迟无法从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最终落后于西方。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材料四 明清农村……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城市街市的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以后中国城市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原因。(8分)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明清农村的新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5分)
参考答案:(1)主要特点: ①职能: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经济职能为辅。(2分) ②结构:“城”大“市”小,市从属于“城”。(2分) ③运行机制:城市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运行。(2分) (2)导致了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态、制度及性质作用上的嬗变;(2分)商业突破了传统市制在时空上的束缚(市坊制度解体、夜市出现),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增加;(2分)使中国古代城市迈入新时期趋于近代化。(2分) (3)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没有结合在一起;受战乱影响;农耕经济的制约;专制集权制度和商业官办的遏制;封建制度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每个要点2分,任答4点计8分) (4)推动明清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促使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产生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5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的很多内容能够反映问题的内容。从材料“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等内容进行分析。 (2)街市“在根本上影响到城市整体,导致了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态,制度及性质作用上的嬗变。商业突破了传统市制在时空上的束缚,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增加。”注意材料论述的分层及关键句。找到材料中的关键句再把关键句进行适当地组织即可得到答案; (3)“宋朝之后的七百年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 南方的城市在战火中被销毁而从此没落(扬州)”,“政治的集权,商业的官办极大地遏制了商务中心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格局趋于固化”。“ 中国的封建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本题注意关注材料的细节,不要漏掉一些要点;同时需将材料中的一些语言进行合适地转化。 (4)“明清农村……农民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一部分农民 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由材料可以概括出来农业种植结构、生产目的、人身关系、生产关系发生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进步的思想也随着产生。 考点:古代的商业·城市的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民主进步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清前期,两江总督高晋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D.重本抑末有所松弛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每“村庄”(属于农村和农业)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属于农业商品化)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所以,上述材料在本质上反映了农业商品化的发展,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根据材料和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荚水萆,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 (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三: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 (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材料二、三据《三国志》
(1)两汉时,途经祁连山、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被称做什么?材料中匈奴人离开此地是由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4分)
(2)结合史实概括说明秦汉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北方、西北、南越地区治理的?(6分)
(3)秦汉王朝开拓边疆有何积极意义?(4分)
(4)据上述两段材料,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4分)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1)丝绸之路。汉(武帝)派霍去病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4分)
(2)秦朝:北方河套地区设郡县;筑长城;在南越地区设三郡管理(3分)。西汉:出击匈奴,保障北方边郡安定;设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地区;在南越设九郡加强管理。(3分)
(3) 积极意义: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或农耕区);促进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打通与中亚、西方的陆路交通;发展、扩大、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4分)
(4)由畜牧业转为农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4分)
(5)促进通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西域各族与内地的友好交流。(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教授。1949年1月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苏北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南京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现在名为南京财经大学的学校任教……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商学院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文化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该教授高中毕业以后是上山下乡;而1978年3月考进大学学,这就为他打下了学习与研究的基础,正是 有了这样的基础,他才可能在日后得到继续深造与发展。所以说是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