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一国两制”的构想适合于解决下列哪些问题
①少数民族问题?②边界争端问题?③和平解决台湾问题?④港澳回归祖国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要认识“一国两制”的作用。少数民族问题是由中国的民族政策来解决;边界争端问题是由中国的外交政策来解决。故①②明显不正确。答案为C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A.在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B.在范围上遍及世界各大洲,具有真正的全球性质
C.在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走向跨国行动
D.在方式上只限于游行示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歌谣反映了当时
A.社会转型的苦痛
B.传统旧俗遭冲击
C.新旧事物的对立
D.新旧事物的并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清末民初...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即可判断出此时的中国存在着传统的中国事物和先进的西方事物并存的局面,其他的说法无关从材料找到依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年份
| 工业总产值
| 比上年
| 财政总 收入
| 比上年
|
1966年
| 2534亿元
| +17?3%
| 558?7
| +24?4%
|
1967年
| 2104?5亿元
| -10%
| 419?4
| -25%
|
1968年
| 2015?3亿元
| —4?2%
| 361?3
| -13?9%
|
材料二:1973年国民经济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 3967亿元
| 比上年增长9?2%
|
国家财政总收入
| 809?7亿元
| 比上年增长5?6%
|
国民收入
| 2318亿元
| 比上年增长8?3%
|
材料三: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部分)
?
| 总产值或收入
| 比上年增长
|
工农业
| 4504亿元
| 比上年增长11?9%
|
工业
| 3129亿元
| 比上年增长15?1%
|
农业
| 1285亿元
| 比上年增长4?6%
|
?
材料四:“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总计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材料五:1975年9月27日,邓小平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做《各方面都要整顿》的讲话: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工业要整顿,农业要整顿,商业也要整顿,我们的文化教育也要整顿,科学技术队伍也要整顿。文艺政策叫调整,实际上调整也就是整顿。要通过整顿解决各方面的问题。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5.1%,农业增长4.6%。这种状况表明整顿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回答: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三中各项数据上升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3)通过上述表格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何教训?(2分)
(4)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全面整顿有什么意义?(3分)
(5)结合材料指出,国民经济与政治局面存在何种关系?(1分)
参考答案:(1)现象:1967年、1968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总收入持续下降。原因:“文革”动乱扩大到经济领域,并造成了严重影响。(2分)
(2)材料二: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批判极左思潮,着手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积极解放干部。材料三: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开始系统纠正“文革”错误。(2分)
(3)说明:“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损失巨大,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教训:必须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分)
(4)目的: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质: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意义: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是新时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3分)
(5)关系: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也要靠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长久。(1分)
本题解析:此题属文字材料与表格材料相混合的多段式解析题。第一、二问设问的角度相同,要求学生在提取表格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提问贴近教材内容,较易回答。第三问要求学生把几个表格材料的信息结合起来,归纳概括其总体特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挫折的本质性因素,从而得出教训。第四问贴近课本,第五问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政治形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答较为容易。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 )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B.周王室衰微,新的统治尚未建立绝对的权威
C.各诸侯为实现富国强兵,重用知识渊博的文士
D.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使文化下移,逐渐形成“士”阶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社会的变革带动经济的发战,经济是社会发展的跟本动力。因此应该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A项正确.其它选项也都有一定的理由,但不是跟本原因。
点评: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