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时间有()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中国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请回答: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经济上:工业革命给提供了平等的工作机会,妇女经济地位提高;②政治上:民主制度的发展、成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政治权利;③思想文化上: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播解放了妇女思想;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妇女知识素养的提高。
(2)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不矛盾。材料一中的离婚群体主要是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材料二中则包括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阶层。
(3)因素:①小农经济在农村占据主导地位;②传统道德观念浓厚;③民主思想在农村的传播有限;④妇女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⑤民众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下。
(4)①离婚率的提高反映了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民主化程度的不断加深;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③离婚率居高不下影响社会稳定,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一位西方人记录他在中国旅行的见闻,指出:“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这应当是何时何地的情况?
[? ]
A.1750年的北京
B.1810年的上海
C.1900年的广州
D.1860年的南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据李景汉《北平郊外乡村生活》记载: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作的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不仅缠足之陋俗未割除,已婚117名妇女中缠足仍有31人,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这一现象表明
A.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B.人们的审美观念呈现多样化
C.当时北京地区有较为自由的社会风气
D.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男子流行中山装,女子多穿旗袍
B.中西餐并行于世
C.男子普遍留长辫,女子大多缠足
D.出现了欧式住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