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改革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历史的影响十分复杂,关于一场改革的评价,往往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南宋读书人: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尽黜先儒之说,聚敛害民,剥民兴利。
材料二:现代学者:王安石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扩大了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由此发达,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通过这一次强化专制集权,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王安石变法中具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双重作用的措施有哪些?(3分)
(2)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指出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提出批评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8分)
(3)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3分)
(2)观点:材料一批评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而具有功利性,掠夺人民财富,废黜儒家传统学说;
材料二现代学者批评王安石加强国家垄断干预经济,压制了社会活力,阻碍了开放民主社会体制的发展。(4分)
出发点:①南宋学者实质是维护传统儒家思想的民本、先义后利等传统思想美德;
②现代学者实质是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垄断经济和过度干预经济。(4分)
(3)原因:所处时代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内容记忆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具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双重作用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一“趋利而不知义”“聚敛害民,剥民兴利”可以得出材料一批评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而具有功利性,掠夺人民财富,废黜儒家传统学说;从材料二“运用行政权力量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民间工商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一个本来已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可以得出材料二的观点。根据两段材料可以得出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提出批评的出发点的不同。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南宋学者和现代学者对王安石批评角度不同的原因是所处时代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设明法科,专考( )
①经义 ②时务策 ③律令 ④断案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该题的解题关键是弄清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措施。如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王安石在《感事》一诗中写到“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百姓)。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为解决以上问题,他变法时采取的措施有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民谣,这是因为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就是整顿吏治。所以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选D。A项错误,庆历新政遭到了大官僚的反对,最终失败;B项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C项是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考点:庆历新政
点评:范仲淹主导进行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新政措施。由于强调澄清吏治,对官吏和商人构成威胁。守旧派朝臣习於茍安,反对新政,宰相范仲淹被迫自行引退。庆历新政最终以失败收场。新政失败後令宋朝的积贫积弱局面更甚,而庆历新政更影响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令熙宁变法缺少吏治的澄清。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改革中,属于或包含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是
①管仲改革?②王安石变法?③改土归流?④“更名田”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