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下列是一组有关政治建筑的材料,请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材料二?它或许是英国通过建筑和特定样式来代表它自身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两排绿皮椅,坐席间距为两个半剑身……温斯?·丘吉尔说:“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
丘吉尔概括了议会下院最为重要的两大特征:“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是穿过发言席的行为则需要慎重的考虑……其次,它的会议厅不用大到同时容纳所有的议员……否则十分之九的讨论将在拥挤而迫切的氛围中进行。”?——(美) 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三?美国国会大厦俯瞰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这座由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亲身奠基的大厦,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
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领袖患有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的权力。不仅是司法、立法制度上的约束,甚至在宪法中加上了弹劾权,对犯有“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的总统和其他行政官员进行弹劾,并予罢免。?
——《大国崛起·美国》
材料四?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事会议的地方,建于1958年,整体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万人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的主体建筑,平面是扇形,所有的座位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一层座位为代表席,每个座位有电子表决器和12种语言的译意风。主席台600平米,设座300个,有声、光、电设备,礼堂顶部有500盏满天星灯和一个巨大的红五角星,放出70道光芒,周围以葵花环和三层水波形暗灯槽,一层大于一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沿用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约束总统的权力”的?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参考答案:(1)特点: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等级森严。基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实行责任内阁制;政党通过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控制国家政权。
(3)A国会掌握立法权;B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C司法独立,联邦法院有权审查行政或立法的行为,若认为总统或国会的某些法律、条约和政策“违宪”,可宣布无效。
(4)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案;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层民主不断扩大。
本题解析:第一问,据材料信息“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和“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可以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由于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第二问近代英国在1689年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后,不断创新,实行了议会制、内阁制和两党政治,从材料中的图片可以看出;第三问结合材料及美国实行的三权分立政体,权力之间制约与平衡可以回答;第四问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事会议的地方,它是中国最高的权力机构;最后一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实行依法治国,健全法律体系,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回答时注意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如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
④ 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西汉时期反应儒学发展文物可以看出,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五经书影即能看出着一点;从讲学图可以看出,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反映了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因此②③④都正确,故选B。①项中 “唯一”二字材料体现不出来。
点评: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为了适应这一局面的需要,全国开办儒家学校,中央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儒生。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05年4月,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并发表新闻公报,有两个台湾用语出现在公报中。随即,《现代汉语词典》把这两个“一夜走红”的词收进了词典。判断一下,这两个词最有可能是
①杯葛 ②民调 ③愿景 ④福祉 ⑤体认 ⑥双赢
A①⑥ B②④ C③⑤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岸关系的相关知识点。①杯葛,是指联合抵制某个个人或公司,包括拒绝购买,销售,或其他形式的与之合作,不符合题意。②民调,是指舆论调查(又称民意测验、民意调查或民调),是民主国家了解公众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调查方法,与题目无关。③愿景,是愿望看见的景色。该词以前在港台地区使用较多。它最初出现在大陆,是在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与原国民党主席连战的会谈公报中,符合题意。④福祉,基本解释幸福、利益、福利,不符合题目要求。⑤体认,是指体察、认识,还包括认可、认同的意思,符合题目意思。⑥双赢,与题目没有关系。C是最切合题意的,所以选择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91考试网、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材料二:?德国两位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曼飞在他们的《制度经济学》中文版序中写道:“很少有一个国家的国民比中国人更多要遭受艰难、战争、骚乱和困苦……(但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这一不幸趋势的转向。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
(1)读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2分)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91考试网、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4分)
读材料二回答:
(2)材料中“不幸趋势的转向”的转折点是什么?该转折点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5分)中国人为什么能够赶超世界?(4分)
(3)概述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是如何向外部开放它的经济的。(5分)
参考答案:
(1)变化: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分)主要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分)
标志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2分)
(2)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5分)
原因: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对内改革,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对外开放。(4分)
(3)1980年建立5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5分)
本题解析:
(1)从材料一《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91考试网、私成分比较表》可以看出,1952年,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仅达到20%;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超过90%,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联系1952—1956的史实,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材料二中“(但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这一不幸趋 91exam.org势的转向”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第二小问联系教材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中国人能够赶超世界的原因可依据材料回答:“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延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点评:根据课程标准,本专题考生应该重点把握以下问题:概括三大改造完成后至“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把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联系,深刻理解我国经济改革30周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其历史意义,结合古今中外各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认识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大意义。同时将本专题有关知识与现在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宏观调控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住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艾,少私义则套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彼,重徒则死处而无二虑。舍奉而事末则不夸。不夸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柬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徒,轻迁徙,则国家有惠,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1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吉,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依据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泛起微澜”的表现。(4分)
材料三?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1分)并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1)重农抑商政策(1分)影响: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4分)
(2)指商品经济。(1分)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商业都市繁盛;海外商贸发展迅速;宋词元曲市民文化兴起等。(4分)
(3)突破性: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分)明清时期,尽管封建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居世界领先,但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衰落。(4分)
本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了中国古代经济,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以及在中国古代两个主要时期:宋元和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本题题目难度不大,关键是要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脉络,特别注意尽管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但是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也随之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