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材料五?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一一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材料一至材料四中的哪些材料? (2分)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4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2分)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2分)
(3)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分)
参考答案:(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2分)。举措:颁行均田制、学习汉典章制度、革除旧俗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等。(4分)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
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1分)。
观点二:该观点错误(1分)。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1分)。
(3)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2分)。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或“中华民族的人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国家统一(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孔子曾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 下,民致于今受其赐。微(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主要肯定了管仲?(?)
A.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B.维护了华夏族的文化
C.辅佐桓公,确立霸主地位
D.尊王攘夷,统一全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通过管仲、桓公、霸诸侯等信息,可确定材料对应的教材内容是:齐桓公的霸业,从“民致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进一步确定,孔子强调的是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的影响,A项是齐桓公得以称霸的原因,C项是事实而非影响,D项“统一全国”不符合事实,通过筛选只能选B项。“被发左衽”是当时周边少数民族发型与衣着的特征,而教材中讲到齐桓公称霸时,“攘夷”是其重要作为。孔子是说如果没有管仲,中原早就被少数民族征服了,华夏文化当然也就受到了破坏。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变法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商鞅变法的内容中,重农抑商、设立县制等内容对后世影响很大。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