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1 04:19:30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明朝废除丞相并设立内阁清朝设置了军机处,二者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皇权不可僭越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相权逐渐削弱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皇帝的内伺机构,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故B正确;a表述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不存在相权逐渐削弱的问题,排除C;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的是专制主义的问题,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B.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 C.宋代发明了火药 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B不对,根据题干,唐代已经有中国象棋;C不对,唐代已经发明了火药;D不对,题干并没有显示其中的炮就是洋炮;到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发生,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为广泛,A符合题意。 考点:四大发明 点评:表述性选择题也称为肯定型、一半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有“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表述“等提示语,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认再现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西景德镇市古称浮梁,唐始设县,现存古衙建于道光年间,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和内宅居中轴南北,两厢有六部房。大门额书“浮梁县署”四字,东边立一鼓,告状的人或有紧急案情时击鼓,知县闻声升堂。西边有两块碑刻“诬告加二等”,“越讼杖五十”。仪门是县令举行仪仗恭迎上级官员的地方。大堂即正堂,取名“亲民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大堂内有原告石、被告石,又称下跪石,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商议政事的地方,取名“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理政,就是仁政教化以德治县。大堂动刑罚乃以法治县,两处结合就是文武兼治。 ——据豆丁网浮梁古县衙解说词整理 材料二 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公开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规定。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法规,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以自然法观念指导,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形成了适应帝国时期境内各族人民社会要求的万民法体系,逐步取代了公民法。在帝国时期,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规范了行政行为,调节了大量商业纠纷和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罗马帝国灭亡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后来,罗马法又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摘自朱汉国主编《历史》(人民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的基本特征。(9分) (2)结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历程,分析说明材料二中罗马法的思想内容能够影响久远的原因。(16分)
参考答案:(1)①讲究(重视)法治(礼法并重或外儒内法、德法兼治、文武并重);②政法一体(行政长官也是法官,司法没有专业地位);③尊从儒礼(儒家思想是法治的核心,儒学为体,法制为用);④存在等级(身份)歧视;封建专制和礼制法制化。(每答对1点3分,答出3点即给9分。其它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2)①公开稳定(成文),突出了法律程序建设,为法治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为近现代法制发展提供了经验;(4分)②内容丰富,体系完备,法律规范从国家到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法治国,有法可依,为新社会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法律规范;(4分)③保护物权(私有制),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法制保障;(4分)④倡行法人平等。自然法思想超出奴隶制时代限制,有利于人类进步,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芒,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权和宗教特权提供了思想武器;(4分)⑤崇尚法治,公正至上。既适合近代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也是政治文明的追求。(4分)(每点4分,总结出罗马法的闪光内容给2分,能结合说明给2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本答所总结的每个闪光点可拆分,如第一点成文、程序两语各作一点,均应给2分;其他言之合理均等给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诬告加二等”,“越讼杖五十”。 “琴治堂”,就是仁政教化以德治县。“大堂动刑罚乃以法治县,两处结合就是文武兼治”。材料说明重视法治,礼法并重。儒家思想是法治的核心,儒学为体,法制为用。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商议政事的地方,材料说明行政和司法是一个整体,行政长官也是法官,司法没有专业地位。“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材料说明存在等级(身份)歧视;大堂即正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材料体现了封建专制和礼制法制化。 (2)分析罗马法的影响,要注意从形式到内容、从法治思想到法治实践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分析。“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公开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规定”。罗马法公开稳定(成文),突出了法律程序建设,为法治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为近现代法制发展提供了经验;公民法的“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万民法“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说明内容丰富,《民法大全》体系完备,法律规范从国家到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法治国,有法可依,为新社会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法律规范;“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材料说明罗马法保护物权(私有制),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法制保障;倡行人人平等。自然法思想超出奴隶制时代限制,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权和宗教特权提供了思想武器;崇尚法治,公正至上。既适合近代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也是政治文明的追求。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百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5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堕。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⑴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拨的标准是什么?(6分) ⑵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6分) ⑶材料三和材料四中说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简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的影响。(13分)
参考答案:⑴血缘、门第。(6分) ⑵打破血缘门第束缚,以德行、学识选拔人才。(6分) 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6分) 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7分)
本题解析:⑴标准:这一题考查学生从材料里面准确提取信息并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由材料一中的“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可知这是指的贵族政治下,按照血缘和家族门第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所以标准就是血缘、门第。 ⑵由材料二中的“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学通行修,经中博士”、“明达法令”、“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选拔的标准是德行和学识,即德才兼备;与材料一中注重血缘和家族门第的标准相比,应该是打破血缘门第束缚,以德行、学识选拔人才。 ⑶由材料三中的“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以推知材料三指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由材料四中的“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得第之人”等信息可以得出材料四所说的选官制度是指的科举制。影响: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可以从与以前九品中正制相比较、读书与做官的关系以及加强统治等角度说明这一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还有必要谈到对后世的影响。即在当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而言,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世卿世禄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庭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责细化,各负其责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