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07年的一次纪念会上,一首《始终有你》的主题曲内容为“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的繁荣。”其中“找对了路径”指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正确”的革命道路
B.上海世博会喜迎八方宾朋
C.“一国两制”的提出和落实
D.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紫荆”紫荆花指的是香港的代表,其的发展繁盛是指香港在“一国两制”的提出和落实得到较大的发展,所以C正确,BDA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一五计划的实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国际和平年”是指
A.1981年
B.1986年
C.2001年
D.2002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际和平年的理解。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Peace)。国际和平年的主题是“捍卫和平和保障人类的未来”。B正确,所以本题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周年,某校排演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和建设的剧目,以下情节不可能出现在剧中的是
A.农民参加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B.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20世纪50年代赴西藏自治区从事援助工作
D.当选政协委员,参政议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建国初期1950--1952年之间进行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A符合;抗美援朝时间为1950-1953年B符合题意;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是在1949年,D符合题意;西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为1965年,所以50年代不可能从事援助工作,因此选项为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5分)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2分)
参考答案:(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是一致的,而文化的“统一”又可成为政治“统一”的根基)。没有,如法家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们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6分)
(2)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5分)
(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及其影响的理解与认识。第(1)问,第小一问需要抓住材料中“《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归纳其主张即可;第小二问,联系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归纳即可;第三小问,考查对新儒学的特点的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新儒学思想也融入了其他思想主张。第(2)问,考查评价分析的能力,归纳材料二、三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即可获得答案。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分析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