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2分)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
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侣道士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景文集·上三冗三费疏》
材料三

材料四?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之祸。
——《廿二史扎记》
注:靖康之难指1127年,金军大肆搜掠后,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
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工、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例)(4分)
(2)材料二中三冗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三和已学知识说一说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4分)
(4)结合史实评述材料四中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为克服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王安石以“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副将各一人,专掌训练,达到“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士卒”的目的。这是将兵法,故选C。A项是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措施,同时又想着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B项是一种鼓励养马的措施;D项是改变军队轮流防住的措施。也有利于解决材料中的弊端。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到提高军队战斗力内容的措施。主要有将兵法、保马法和更戍法等。此外,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还包括青苗法和募役法等,总的理念是通过对大地主大官僚的限制达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因而遭到豪强地主的抵制,最终王安石变法失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基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小题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
小题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
小题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
小题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王安石变法的有关知识。
小题1:比较简单,只要对教材掌握熟练,就能答出。
小题2:难度大一些,考查学生概括比较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一般答不完整。
小题3:考查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问题,一般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分积极和消极或者是肯定或否定。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该题重点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C项的表述和题干不一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其他各题肢均能从材料中找到对应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货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
——摘自邓广铭《王安石》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日知录·宋世风俗》
(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王安石为实现富国目的,还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持这一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2分)
参考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在于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4分)
(2)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4分)
(3)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原因:站在大地主、官僚立场上。(2分)?
看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分析评价改革的能力。王安石变法是今年考试说明中新增的内容,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实质、影响。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
本题难度中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