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1 05:14:10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礼制类·票拟》记载:清代内阁处理公务担心“票拟稍误,辄须议处”。将过往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有口号说他们的这项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从政治角度分析,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君主专制强化,阁臣处理公务拘泥于规制 B.内阁有决策权,掌握了处理军国大事的实力 C.阁臣有票拟权,即有制约皇权的法定权力 D.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样本……依样葫芦画……”可知,从政治角度分析,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君主专制强化,阁臣处理公务拘泥于规制。所以答案选A。内阁并没有决策权,也不具有制约皇权的权力,只能跪拜接受旨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本题难度:一般
2、简答题 (11分)根据设问,请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史中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 (1)在中国奴隶社会周王朝统治时期形成的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有哪些?(2分) (2)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最核心的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 (3)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留给人类社会最宝贵的遗产是什么?(2分) (4)近代西方社会最典型的民主政治体制有哪些?(2分) (5)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2分) (2)核心: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1分) (3)遗产: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及法治理念(2分) (4)典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2分) (5)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题干要求,本问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回忆、再现所学关于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相关内容,不难直接得出,周王朝统治时期,即西周时期,所形成的重要政治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①分封制;②宗法制。二者联系紧密,属于表里关系,宗法制是核心(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体现(表)。 (2)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题干要求,本问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出,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历朝封建统治者都在很大程度上采取许多措施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为加强君主专制制度,主要体现在处理好两对矛盾:即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3)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题干要求,本问考查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相关内容——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古罗马法律对后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这样来认识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留给人类社会最宝贵的遗产,体现在:A.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整个西方民主政治的奠基,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B.古代罗马的较健全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后世具体法律的蓝本和基本框架。同时,古罗马的法治理念及相关法治机构对后世影响深远。 (4)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题干要求,本问考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相关内容——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居于每个国家历史传统以及现实国情的不一样,因此,①选择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不一样(体现政治文明的多样性特征);②同是一种政体的国家,其民主政治的践行程度也不一样。可知,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主要体现在:A.君主立宪制;B.民主共和制。 (5)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题干要求,本问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相关内容——建国初期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知道,新中国在建国初期,即加强了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扩大和践行了民主政治,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即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新中国的政体,根本政治制度);②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加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民主政治·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罗马法律的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并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
参考答案:错误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形成的有关知识。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令各州推举人才,参与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建,考核参选者对时势看法,按成果选拔人才。故本题是错误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③是错误的;临安是杭州。通过排除法。所以选B。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曾被当做封建糟粕,受到过猛烈的批判,然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改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等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历史上科举制曾经起到的积极影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至90年代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党和国家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3分)
参考答案:(1)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被西方国家借鉴(8分)(学生答出4点即可) (2)会考的利弊。认为有利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认为有弊者: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 (3)措施:1977年恢复高考;80年代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3分)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提取材料信息,材料信息“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体现的是社会重学风气;“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体现的是科举制被西方国家借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打破世族垄断仕途、提高官员素质等角度来解答。 第(2)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比材料中各人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会考对教育发展和学生培养的利弊,争论双方即主张有利者和有弊者。教育部长属于主张有利者,他认为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水平,进而考查对比各学校的成绩;陶行知等人认为有弊,指出这是应试教育,不利于国家发展和学生的健康。 第(3)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抓住本题设问的时间限定“20世纪70至90年代”,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主要有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80年代《义务教育法》的颁布、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考制度的恢复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