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1841年春,23岁的马克思以一篇见解独到的论文,获得耶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最能打动他的导师的是他比较成功地运用了
A.黑格尔的辩证法
B.法国的启蒙思想
C.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西方某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家要当地理学家,也要当法学家,还有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这个观点反映的是
A.总体研究历史的方法
B.分时段研究历史的方法
C.专题研究历史的方法
D.传统研究历史的方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历史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知识,这是由历史学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公作是商周时期的集体耕种,是贵族驱使奴隶为他们耕种土地,当时的奴隶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生命也没有保障,干起活来当然没有积极性,消极怠工。到了春秋战国时,有些开明的奴隶主贵族改变了原来的剥削方式,将土地分成小块的租给劳动者耕种,劳动者只要交够了地租,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了,这就是所谓的封建生产关系,就是所谓的“分地”,也就是后来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农民有人身自由,有一部分属于自己的粮食,干起过来当然就有积极性了。所以才说“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因此说明新的封建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答案选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
点评: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②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③军事:战争频繁。?
④文化: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末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的让步、妥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的一些改革打击了封建制度。所以A错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并认为立宪制度是历史发展的趋势。C是现象、D是本质。正确的答案为D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自20世纪30年代起,大家对国联不再抱有希望。在1936年至1940年期间,共有十二个国家宣布与国联断绝关系,国联已经名存实亡。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A.国联纵容法西斯侵略
B.这些国家与法西斯关系密切
C.美国退出了国联
D.法西斯的欺骗宣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