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材料二?在《国事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李维汉选集》
材料四?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文选》
材料五?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哪一项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哪一部宪法?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6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材料五与材料三、四相比有何变化?综合材料三、四、五中共党章修改的史实,反映了什么?(12分)
参考答案:
(1)民权主义。(2分)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2)变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分)原因: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2分)
(3)共同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3分);都是党和人民在实践基础上集体智慧的结晶(3分);都讲求实事求是。(3分)变化: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写进党章。(2分)认识:党章的修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进步性。(1分)
本题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指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第二小问依据“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并结合所学知制定的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这部宪法中规定了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依据材料中“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并结合所学知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屡次失败,同时当时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3)依据材料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和材料四“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可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是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比较分析材料三、四、五即可发现主要变化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写进党章。这种变化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下列图片中的服装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有可能穿在国人身上的是

A.中山装
B.旗袍
C.长袍
D.列宁装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民国成立后出现的服饰是A和C,而长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服饰,到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涌入中国,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著名诗人艾青的诗作《蝉的歌》中所蕴含的意境与国家的“双百方针”十分契合,但却在当时遭到严厉地批判,甚至被诬蔑为“反动文人”,这是因为(?)
A.民主革命斗争的需要
B.“双百方针”已经不适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C.文化大革命将学术问题异化
D.《蝉的歌》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不对,民主革命的任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经基本胜利;B不对,“双百方针”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D与事实不符;双百方针在贯彻实施过程中遭到挫折,主要是因为受到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的影响,把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因此选C。
点评:全面理解“双百”方针的含义、意义:
(1)含义:在科学文化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领域和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意义:它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这两个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科学上不同的学派之间的矛盾同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需要一条正确的路线去解决,而这条路线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影片《三毛流浪记》主人公三毛在20世纪40年代流浪到上海,看到美国商品充斥着各家店铺,他非常困惑,请指出他困惑的原因:
A.三毛的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的商品也充斥着中国市场
B.四大家族的经济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
C.美国经营商业的技术比其他国家水平高,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
D.是因为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得出的关键信息“20世纪40年代”“上海”“美国商品充斥着各家店铺”,根据所学知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服从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题意可知,董仲舒认为“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据此分析各选项,D项正确。A项“民众应绝对服从”说法错误;B项感叹人性本恶内容未体现;C项属于董仲舒的主张,但是材料主要说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点评:董仲舒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同时他主张天人感应学说,使儒学增加了新的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