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参考答案:
(1)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2)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本题解析:本题 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1)陈寿是西晋时期的历史学家,是以曹操作为正统的,因此对曹操持尊重赞扬的态度;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以三纲五常作为道德准则,自然对曹操的窃国的行为予以贬斥。(2)从材料可以看出,郭沫若从当时的环境和客观的条件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的角度出发,对曹操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是一种辩证的比较的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61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到年底,职工减少了 872万,城填人口减少1000万人左右。1962年、1963年又减少职工1000多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600万人左右。这主要是为了
A.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况
B.疏散人口准备战争
C.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D.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61年正处于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尤其是因为农业领域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农业实际产量严重减少,难以满足城镇居民的需要,所以当时这一举动是为了缓解粮食紧张状况。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权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和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他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1950年美国人的演说
材料二?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度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想象的……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问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在当时中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来应对?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活动?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其原因主要是什么?同时期中国外交取得了什么成就?
参考答案:
(1)美国采取了政治上不承认、孤立及封锁中国的敌视政策,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即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活动:与苏联等国家建交;与苏联结盟,抗美援朝;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打破帝国主义封锁。
(2)政策:美国从敌视中国的政策转变为承认中国,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原因:美苏争霸中美处于劣势,中国实力增强.成就: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同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又掀起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本题解析:
(1)主题: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敌视——改善关系。回答问题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2)外交政策的确定,基本的依据是国家利益和时代变迁。了解了这两点,问题就好回答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总分22分)
材料一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1)材料中“②轻视阶段”是从哪一事件开始的?(2分)这一事件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什么变化?(2分)
(2)美国在各阶段对中国的看法不同,请在第④和第⑥阶段中说明看法不同的原因。(8分)
材料二?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我走下首次抵达北京的飞机舷梯,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当时世界把两个人的握手称之为“世纪之握”。对此,周总理也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摘自《谈判大师周恩来》
(3)材料二中“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真实含义是什么?(4分)请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情况,指出“门打开”后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成就。(6分)
参考答案:(1)事件:鸦片战争。(2分)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4分)
(2)第④阶段: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同属反法西斯联盟。第⑥阶段:新中国成立;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爆发。(8分)
(3)含义:中美敌对关系结束,友好往来开始。(2分)表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
本题解析:(1)分析材料可知,轻视阶段是指1840~1905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事件应该是鸦片战争。关于影响可以结合教材所学解答。(2)此问可联系材料所给信息:赞赏阶段(1937~1944年),联系史实,此时中国与美国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所以美国赞赏。敌对阶段(1949~)是从1949年开始的,联系史实,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阻碍了美国的全球战略,敌对是必然。(3)材料二给出了关键信息——尼克松访华。联系史实,其应该指的是敌对结束,友好往来开始。回答成就可依据课本所学史实作答,如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点评:此题主要以新中国外交的发展为核心,综合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变化情况的认识和掌握,考查了学生分析材料,知识迁移,总结概括等多方面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建国之初,我国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文革”中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文革时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都没有按时召开,也就没有民主集中制可言。所以应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