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这里强掉的是家族观念,是宗法制的体现,故本题选择B项。A、C、D均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对其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元朝时期,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16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明代将土官一律纳入国家统一的官制,而且将土、流截然分开,自成体系,界限十分清楚。有明一代,宣慰、宣抚、安抚、招讨、长官及蛮夷长官等司,纯属土职,是土司的专有名称。土司有文职和武职之分,文职属吏部验封司,武职属兵部武选司。隶验封司者布政司领之,隶武选司者都指挥使领之。土司官品共十四级,自从三品至从九品,皆按其名号为分等级。宣慰司宣慰使从三品,宣抚司宣抚使从四品……从官品上看,土府 、州、县等官与同级流官品级无异。宣慰使略低于布政使(从二品)而与布政司左、右参政(从三品)相当。土司承袭之权握于中央,没有朝命不得承袭。明代特别重视对土司子弟的教化,并把入学读书习礼作为土司替袭的必由之路,借以“变夷俗之陋,杜争夺之源”。明代以前,朝廷在经济上对土官的要求不严,或有贡无赋,或虽有贡赋而无定额。明代进了一步,每置一土司,皆定其赋税。土司平时必须“附辑诸蛮,谨守疆土”,防止境内发生骚乱、暴动及盗贼之事,维持地方治安,此即所谓“保境安民”。战时,土司必须听从征调,由朝廷任命的将帅统一调度指挥,配合有关军事行动。
——史继忠:《略论土司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方面简要概括明朝土司制度的主要特点。(不能照抄原文)(10分)
(2)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中国古代土司制度相比有哪些优势。(6分)
参考答案:
(1)政治上,土官一律纳入国家统一的官制,土官与流官分治且也有文武官之分,且等级森严;承袭权掌握在中央手中;(4分)经济上,要向朝廷缴纳赋税;(2分)文化上 ,教化为先,不入学者无继承资格;(2分)军事上,有保境安民的责任和听候朝廷调遣作战的义务(2分)。
(2)(6分)可以体现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打破了少数民族内部的等级和特权制,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思想;体现了少数民族内部多数人的意志。(任意三点得6分)
本题解析:(1)主要特点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来概括归纳即可,注意划分材料层次,获取关键信息,政治特点依据“明代将土官一律纳入国家统一的官制,而且将土、流截然分开”“土司有文职和武职之分”“土司承袭之权握于中央, 没有朝命不得承袭”等信息来概括归纳;经济特点依据材料一中“明代进了一步,每置一土司,皆定其赋税”来归纳;文化特点依据“明代特别重视对土司子弟的教化,并把入学读书习礼作为土司替袭的必由之路”的信息来归纳;军事特点依据“此即所谓“保境安民”“土司必须听从征调,由朝廷任命的将帅统一调度指挥,配合有关军事行动”的信息来概括归纳即可。
(2)优势注意从材料二中获取关键信息来归纳,依据“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的信息可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打破了少数民族内部的等级和特权制,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思想,体现了少数民族内部多数人的意志;再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土司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军机处“初只承庙谟商戎略而已”,后分割和取代了许多内阁“承旨出政”的职权,军机处实际上成了凌驾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政府机构。以上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已经成为清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机关
B.最初的军政机构逐渐演变为行政机构
C.相当于英国的内阁,是政府中枢机构
D.取代内阁,成为政令制定、发布机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初只承庙谟商戎略而已”、“军机处实际上成了凌驾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政府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责在发生转变,即B.最初的军政机构逐渐演变为行政机构,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正确答案选B。而其余ACD三项表述均不符合同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28分)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4分)依材料指出两者这之间的关系。(3分)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2分)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2分)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3分)结果怎样?(2分)
(4)材料四中唐朝的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6分)三省制起了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1)分封制、宗法制(4分)互为表里(3分)
(2)郡县制(2分)加强了中央集权或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2分)
(3)削弱封国势力、(3分)加强了中央集权或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2分)
(4)决策、审议、执行(6分)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6 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的两种制度为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为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
(2)材料所述秦统一以后的地方行政制度为郡县制,依据材料“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可知郡县制的推行便于统治者控制四海,六合,即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3)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存制,导致诸侯叛乱,王国问题产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文帝、景帝、武帝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使得诸侯唯得衣食租税,与一般地主无异,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4)结合所学知识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三省相互制约,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加强了皇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三省六部制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