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这是某年英国《泰晤士报》刊登的来自香港记者的报道。这份报道?
A.评论的是新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B.证明英国没有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C.反映出英国对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无奈
D.有助于研究新中国成立时西方国家的态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大)都在共产党的手中”“拥有近5亿人民”的中国“政府”,可知题干报道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梨树县实行了“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如果在“一次性投票”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这表明
[? ]
A.“海选”、直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
B.直接民主更符合中国国情,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C.基层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D.新时期中国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普遍提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50多年来,宁夏经济增长速度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6年增长两倍,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5年分别增长1.2倍和6.6倍。宁夏50多年和谐稳定发展的最成功的基本经验是
[? ]
A.党中央正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宁夏回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C.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三?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四?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十九条?参议院之职权如左:?一、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九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态度: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特点:皇权高于法律(或法自君出、法律代表君主的意志);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
(3)表现: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或清朝出现统治危机亦可);近代工业的发展。
(4)原则:《临时约法》:实行法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尊重人权。《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原则;进步性:人民享有真正广泛的民主权利;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论十大关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共同纲领是规划和设计新中国蓝图的纲领性文件。它确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确定了新的国家和政权的性质,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央人民政府正是在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的基础上宣告成立的。A是为中国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C是在1954年制订;D是在1956年毛泽东提出。
点评: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会议代表来自5个方面(党派、区域、军队、团体和特别邀请人士)、45个单位,共有662人,表明政协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可以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9月29日,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坚固政治基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重要意义的文献。它所确立的各项原则成为今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的第一部根本大法,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