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全国凡四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臣等所居即天子之土,臣等所牧即天子之民,安能私有乎?今谨收集版籍(注:“版”是指各藩的领地;“籍”是指领地上的人民)奉上,愿朝廷处置。
——摘自《萨、长、土、肥四藩主奉还版籍奏文》(明治二年)
朕惟值此更新之际,如欲内以保安亿兆,外以与各国对峙,宜使名实相副,政令归一。朕前听纳诸藩奉还版籍之议,新命各知藩事,使之各奉其职……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
——摘自《废藩置县诏书》(明治四年)
(1)指出材料一所述的改革措施。据材料二,概括废藩置县的过程。(6分)
(2)据上述材料,归纳两场改革的共同内容。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说明这一改革内容在作用上的相似之处。(9分)
B.[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私人企业和私人的主动性应该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然而,鉴于这个大民族和大国的整个需要,并且考虑到私人资本不能做很多事情,因此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
——摘自凯末尔《土耳其国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凯末尔认为,尽管考虑到私人企业和活动仍然是我们的基本主张,但我们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国家积极关心涉及民族普遍性问题和重大利益问题,特别是国有经济问题。
——摘编自《现代土耳其》
材料二?到30年代末,土耳其全国铁制品生产的100%,钢制品生产的80%,水泥制品生产的55%,均被国有苏美尔银行所控制。而国有埃蒂银行则控制了土耳其全部的煤炭和铜矿生产。
——摘编自《危机中的土耳其:从国家主义到新殖民主义》
(土耳其由)1927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仅占0.14%的比例,逐渐上升到了1939年的0.23%,成为在当时除了苏联和日本以外,工业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最快的国家。
——摘自《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对私人企业的认识。(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9分)
参考答案: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措施:建立县制。(2分)
过程:实行奉还版籍,任命藩主为知藩事;颁布诏书,废藩置县。(4分)
(2)内容:改革地方行政体制。(2分)
相似之处:消除了旧势力的特权:建立县制打破了分封制下秦国旧贵族的特权;废藩置县结束了日本幕藩体制下藩主的特权。(3分)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县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废藩置县结束藩国割据局面,实现政令归一,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4分)
B.[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私人企业应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国家应控制私人企业的发展;私人企业只是国有经济的补充。(6分)
(2)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国家主义,实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对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的控制);使民族工业迅猛发展,巩固了民族独立(新生政权),较顺利地渡过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9分)
本题解析:第一问是考察改革的内容,材料一是建立县制,材料二的过程是先奉还版籍后颁布诏书废藩置县;第二问是找出相似之处即对旧有地方体制的改革,然后分别答出其改革的意义即可;第三问是要求学生对材料的综合概况能力,分别找出要点,即私人企业应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国家应控制私人企业的发展;私人企业只是国有经济的补充;对凯末尔的“国家主义”要注意到时代背景指出其在本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 ]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明治维新后
①日本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
②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
③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④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对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依靠科技创新、自主研发 ②大力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设备
③政府扶植、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④比英国迟了一个多世纪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4年3月13日,培理向日本赠送了电视机、望远镜、蒸汽机车、新式大炮等最先进的工业制品。日本回赠以大米、白酒、纸扇、漆器等农产品和传统手工制品,并特选了50名膀大腰圆、粗壮如牛的相扑运动员去搬运物品。
——《日本皇宫100年内幕》
材料二、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了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的半数。为了之称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当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
——《大国崛起》
材料三、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政府直接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厂、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的外国技师。当时一个外籍专家的月薪最高可以达到2000日元,是明治政府高官的三倍多。
———《大国崛起》
材料四、1887年3月14日《明治天皇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从国库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滋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大臣深明朕意。
——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
问题
(1)从材料中你能获取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四,简要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信息方向:如:佩里赠送的多为工业制品;日本赠送的多为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反映了日本因为长期闭关锁国而与西方国家差距拉开;科技落后、军事力量相差悬殊;封建幕府对世界潮流知之甚少、愚昧无知等。
(2)不惜重金、大力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政府大力支持;走出去、请进来;计划周密、上下同心、持之以恒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