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04年8月22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百周年诞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他的讲话摘要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事实的熟练掌握。①是十二大提出的,②是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的,③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毛泽东曾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中共“高明些”的表现有
①工农武装割据 ②一国两制 ③大跃进运动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段话描述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C.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不对,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时期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C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表述太笼统;D不对,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扩大企业自主权。题干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干经营,自负盈亏,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延伸的结果。即通过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主要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要求能对材料进行整理,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相关的知识对备选项进行分析判断。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的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分析概括能力,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请回答:
(1)“画了一圈”主要指的是对外开放的什么措施?为什么要在“南海边”呢?
(2)1984年邓小平讲话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到20世纪末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在19世纪40年代后,中国近代也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进程。请比较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上这两次对外开放的异同。
参考答案:(1)办经济特区。原因:地理位置——地处南方对外交通重要海陆通道或港口;毗邻港、澳、台;人脉——著名侨乡;渊源——历史上与海外交往密切。(海上丝绸之路)
(2)
?
近化
现化
相同
都是学习西方的优秀成果;都是由沿海向沿江、内地拓展
不
同
动力
被迫,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下打开国门
主动打开国门,主动学习西方
前提
半殖民地半封建前提下,没有能够独立自主、不平等国力虚弱
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前提
地位提高、国力增强
路线
与列强侵略势力深入路线相同
以经济建设需要和地理条件、开放功能为依据
作用
客观传来了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技术、管理经济等等,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但西方主观是为了使中国沦为其政治经济附庸,中国没有独立自主,以消极作用为主;
独立自主的前提和国力使得中国能够趋利避害;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
根本不同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放
社会主义中国的开放
本题解析: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选在深圳、汕头、厦门和珠海,原因主要从历史的原因、
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近现代对外开放根本不同在于国家的性质及开放的目的不同。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