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干中的《三国志》记载的诸葛亮对后主说的所有言论,最后落在了“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明显的表明西汉以来确立的“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这一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请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方面、孟子和韩非子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参考答案:有教无类;民贯君轻;以法为本。
本题解析:春秋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韩非子主张法、术、势项结合。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历史现实,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的理解。由“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这主要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运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09 年10月巴基斯坦境内恶性恐怖事件不断发展,而巴基斯坦与南亚地区另一大国印度的复杂关系给巴政府的反恐行动增添了难度。追溯历史,主导印巴分治的国家是(
)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苏联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1947年主导印巴分治。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05年10月8日,南亚地区发生大地震,人类社会又遭受了一次大灾难。右图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仪器,其功能是遥测地震发生的方位。该科学家是…()
A.张衡
B.张仲景
C.蔡伦
D.王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