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问答题(24分)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回答: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2分)
(2)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4分)
(3)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8分)
(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点?(4分)
(5)概括指出上述特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4分)
(6)上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参考答案:(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本质:专制政治(或君主专制制度)。
(2)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进步作用:在明清之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具有进步性,表现在:①适应了农业社会发展的要求,(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 救灾行动。)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②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③有利于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后期)起,消极作作日益显著:①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和官僚作风。②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加重了人民负担。③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化之风。④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妨碍了科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⑤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4)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分相权为三,互相牵制;宋太祖从兵权人手,削弱地方权力;明太祖废丞相,亲自掌管六部,君权极端加强。
(5)唐朝:形成了严密的中央集权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宋朝: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明朝: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全面走向腐朽。
(6)趋势:由盛而衰。
本题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高考的一个重点。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本史实情况及综合概括、总结规律的能力,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西汉初年,政治实行“无为而治”,下列有关西汉的史实不属于此范畴的是
A.汉景帝减免赋税从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
B.汉文帝先后废除了连坐法,废除肉刑(即脸上刺字,割鼻),改肉刑为苦役或打板
C.南越国的尉佗称帝,汉文帝对北方其家族的人,没有制裁反而进行了一定的照顾
D.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选项D中的史实是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的史实,这一举措不是属于“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范畴,而是属于利用了董仲舒发展了的儒家思想来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2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属于哪家思想家?(1分)他的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2分)给儒学思想带来了什么影响?(1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态度是什么?(1分)这与材料一、二有何本质区别?(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2分)
参考答案:
(1)法家。(1分)观点:主张法治。(1分)
(2)观点:“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原因:适应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2分) 影响:使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1分)
(3)态度: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1分)区别: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则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2分)区别原因: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2分)
本题解析:(1)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是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我国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从法、术、势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君主权力的重要性,并主张实现中央集权,从而得到秦始皇的重视。所以可得出结论为法家学派。
(2)观点依据材料的中心内容来分析,注意材料中的“大一统”等字样,并且材料中说“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可知作者意在强调“大一统”。原因是因为汉统一后经过黄老之学的休整后,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恢复,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的统一为之服务。
(3)黄宗羲是抨击君主专制最为猛烈的一个进步思想家,材料内容正好反映了他的“君主是天下之大害”的观点,所以可以得出其态度是“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韩非子与黄宗羲的观点明显的是对立的,所以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北宋的时候北宋五子集中在黄河流域,而到明朝儒学家主要集中到长江中下游,其原因在于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转移完成,大部分的仁人志士移到了南方,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这首1976年4月贴在天安门广场的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
A.誓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
B.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举动
C.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决心
D.彻底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诗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而非坚持“左”倾错误,故排除A、C,材料只是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