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强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19世纪晚期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科技革命推动
B.国民经济非军事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
D.对外侵略扩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不同时期日本的经济政策。19世纪晚期日本发展经济主要借助的是对外侵略扩张,获得战争赔款以及大量经济特权;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其发展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三尼之说:美国总统肯尼迪;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印度总理尼赫鲁。“三尼之说”的出现体现了那时的国际形势是( )
A.美苏争霸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时间20世纪60年代和材料中“美国总统肯尼迪;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印度总理尼赫鲁。”说明除了美苏争霸之外,还有第三世界国家印度的兴起,说明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故本题选择D。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人形容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的中美关系先后经历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乱花渐欲迷人眼”,“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过程。其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是指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指中美敌对时期,“乱花渐欲迷人眼”指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开始走向正常化,①③正确。“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指新时期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②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问题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从提取信息的能力。由题中“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即可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与“大一统”局面出现之间的关系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C.为政治上的统一赋予神权色彩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说法颠倒,应是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如秦朝焚书坑儒也是如此;C不对,为政治上的统一赋予神权色彩的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之说;D不对,这与题干“大一统”局面没有关系。
点评:本题属于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政治上的统一是因,思想上的统一是果。在解此类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