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
A.西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依据材料,“四科取士”的标准是德行、学识、明法、谋略,即只要以才能和品德为选官标准。结合相关史实,可知这是西汉时期实行的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本题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
点评: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而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和同一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以及君主专制的演进结合起来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A.实行分封制
B.强化国家机器
C.推行禅让制
D.实行王位世袭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夏朝开始,我国开始进入早期国家阶段,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都开始加强了国家机器的建设。而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一项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则是夏朝启开创的一项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在西周时期继续沿用,只是稍有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近年以来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
——《张太岳集》卷36
材料二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创设颁行考成法,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二是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9 }9 v3 }8 ^: G; W这些做法,一改过去三年考察一次地方官、六年考察一次京官的规定,把考察官吏与限时办结事务、并以事务办理情况追究责任人的方法相结合,使得考察随时随地,监督无处不在,并实现行政部门与监督部门互相制约互相制衡,同时达到内阁及时了解下情,知悉官吏情况。
(1)材料一揭示了明代官场怎样的现象?(5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考成法的主要特点。(10分)
参考答案:
(1)纲纪不肃,法度不行。官吏人浮于事,扯皮推诿,办事欺上瞒下,不负责任。(5分)
(2)特点:?考核内容明了确切;?考核体系周密健全;?考核方法简单易行,操作性强;?考核结果实用权威。(另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0分)
本题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纪纲不肃,法度不行”、“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明代官场的一些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国家法律制度层面:法律纲纪不严肃,法度不行。B.国家官吏执行力层面:①人浮于事,扯皮推诿。②办事欺上瞒下,不负责任等。
(2)本问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以及运用理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使得考察随时随地,监督无处不在”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张居正颁行的考成法,其主要特点体现在:?考核内容上,明了确切,行政效率大幅度提高;?考核体系上,从中央到地方,周密健全,内阁控制六科,六科督察六部,六部督察地方;?考核方法上,简单易行,操作性较强;?考核结果上,比较权威或具有很强说服力等。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改革的背景;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张居正改革·考成法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隋唐时期,我国的计算工具主要是
A.算筹
B.算盘
C.简仪
D.十进制记数系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简仪是天文仪器,十进制记数系统不属于计算工具,算盘出现在元代。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孔子曾对鲁国大夫季氏设置天子才能使用的64人大型舞乐队十分不满,因为按照西周规定,大夫只能使用32人的乐队。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指 ( )
A.中央集权制度
B.君主专制制度
C.等级名分制度
D.嫡长子继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