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是
A、

B、

C、

D、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照片判断的是人物,除非对于该人物的照片有准确记忆,否则难以作出判断。本题照片上的人物依次是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和鲁迅。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文学革命”的是陈独秀,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01年1月,清廷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是指?
[?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中国近代政治派别中,属于资产阶级的有
①洋务派②维新派③革命派④保皇派⑤立宪派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37年董必武在《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经济社会条件距离实现共产主义很远,没有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妄想在这样落后的经济条件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初步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当前的目标首先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与孙中山先生所遗留的三民主义在现阶段真正实施起来,没有什么不兼容的地方。”对这一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阐明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具有明显的兼容性?
B.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目标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C.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将来会共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D.中共现阶段的革命目标与三民主义基本一致,没有原则冲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
请回答:?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2)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分裂剥削的政策,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4)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的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