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6-26 10:10:04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材料二 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对宋代的认识有何一致性?(2分)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一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2分)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3分)
2、选择题 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下列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有 ①“衣食租税” ②“重本抑末” ③“闭关海禁” ④颁令“矿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3、综合题 (20分)人类从事的经济活动为社会实现全面发展和最大限度的公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又会反作用于经济活动。 材料一 在政治领域,第一次准许没有财产的平民参加公民大会,不过,公民大会拥有的权力仍旧很有限。另外,还规定富裕商人可以担任执政官;还设立新的、更受欢迎的陪审法庭来削弱贵族最高法院的权力。总之,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三:中国资本主义私营现代企业的产生前提,是由西方列强的冲击造成的。西方列强入侵冲击造就的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摆脱了传统中国城市模式的新兴城市,又为其生产提供了土壤与舞台,中国最早的民营现代企业就是从外资那里获得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又庇护于“租界”这种特殊的场所而得以免除滥用职权、腐败无能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与损害,才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 ——选自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如何在“组织上”为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并分析梭伦改革带来的社会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和“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8分) (3)通商口岸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使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化。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化商业群落”出现在通商口岸的原因。分析通商口岸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客观作用。(7分)
4、综合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就整个欧洲而言, 工业革命之初的1800年, 超过10 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3 个, 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 而到1900年, 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 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由此可见, 在工业革命的100年中, 人口达10万以上的欧洲城市, 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 79 %。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 %。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 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 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46年, 欧洲各国居住在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人口, 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 英国和荷兰为70% , 意大利为53%,德国为47%,比利时为45%,而法国只占33%。 ——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和欧洲近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12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近代欧洲城市发展的最终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3分)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朝代
|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 全国耕地面 积(亿市亩)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 总面积
| 北方
| 南方
| 春秋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
| 94%
| 秦汉
| 117(全国)
| 1 048.35
| 5.72
|
|
| 94%
| 魏晋南北朝
| 122(北方) 215(南方)
| 1 167.7
| 3.85
| 1.925
| 1.925
| 90%
| 隋唐
| 124(北方) 328(南方)
| 1 450.92
| 6.42
| 3.21
| 3.21
| 90%
| 材料二: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陈亮的观点和黄宗羲的观点。(4分) (3)有人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4分) (4) 依据材料三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实行什么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对外政策?(4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