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6 10:10:04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材料二 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对宋代的认识有何一致性?(2分)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一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2分)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3分)
参考答案:(1)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2分) (2)宋代经济发达,文化发展。(2分)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2分) 文化: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2分)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古代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1分) (3)观点: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2分)原因:两位作者看待宋代的角度不同。(1分)材料一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材料三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政治的缺陷和财政的困窘。(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小题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概括能力。材料篇幅较短,文意也比较简单,学生通读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的信息就描述了宋朝繁荣的表现,然后通过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最终得出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特点。 (2)第一问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比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可知,材料一、二都认为宋朝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发展的时代;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来证明宋朝经济发达,文化发展这一史论。学生需要再现课本知识,然后进行归纳整理,最终得出答案。 (3)第一小问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从少数民族的威胁、都城的弊端、内部人民起义等方面对宋朝进行评价,最终得出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这一结论;第二小问考查了学生的对比阅读分析能力,通读材料一、三,通过对不可知,两则材料是从褒贬两个方面来评价宋朝,得出不同的结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的成就,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政治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下列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有 ①“衣食租税” ②“重本抑末” ③“闭关海禁” ④颁令“矿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0分)人类从事的经济活动为社会实现全面发展和最大限度的公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又会反作用于经济活动。 材料一 在政治领域,第一次准许没有财产的平民参加公民大会,不过,公民大会拥有的权力仍旧很有限。另外,还规定富裕商人可以担任执政官;还设立新的、更受欢迎的陪审法庭来削弱贵族最高法院的权力。总之,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三:中国资本主义私营现代企业的产生前提,是由西方列强的冲击造成的。西方列强入侵冲击造就的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摆脱了传统中国城市模式的新兴城市,又为其生产提供了土壤与舞台,中国最早的民营现代企业就是从外资那里获得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又庇护于“租界”这种特殊的场所而得以免除滥用职权、腐败无能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与损害,才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 ——选自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如何在“组织上”为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并分析梭伦改革带来的社会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和“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8分) (3)通商口岸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使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化。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化商业群落”出现在通商口岸的原因。分析通商口岸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客观作用。(7分)
参考答案: (1)组织基础:公民大会、“四百大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陪审法庭”为最高法院,受理公民投诉。(5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2)宋代: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出现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草市有了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运发达;汴京商业繁荣等。(4分,任意4点即得4分) 明清:兴起苏州等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出现会馆、商帮;江南部分行业出资本主义萌芽。(4分) (3)原因:原有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随着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较早解体;便于获得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免受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和损害。(4分,任意4点即得4分) 作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起点和重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是了解、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3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的认识与分析。回答时要注意题目的具体要求,如“奠定组织基础”。结合材料“在政治领域,第一次准许没有财产的平民参加公民大会……设立新的、更受欢迎的陪审法庭来削弱贵族最高法院的权力。……”回答“组织基础”。联系所学回答影响。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商业与明清商业发展高考的掌握。本题属于基础型题目,难度较低,主要考查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基本能力。学生回答时要联系着两个时期上商业发展的表现回答即可。注意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及影响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中国资本主义私营现代企业的产生前提,是由西方列强的冲击造成的。……中国最早的民营现代企业就是从外资那里获得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又庇护于“租界”这种特殊的场所而得以免除滥用职权、腐败无能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与损害,才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及所学归纳总结。分析影响要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分析。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内容及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明清商业的发展;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原因及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就整个欧洲而言, 工业革命之初的1800年, 超过10 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3 个, 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 而到1900年, 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 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由此可见, 在工业革命的100年中, 人口达10万以上的欧洲城市, 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 79 %。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 %。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 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 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46年, 欧洲各国居住在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人口, 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 英国和荷兰为70% , 意大利为53%,德国为47%,比利时为45%,而法国只占33%。 ——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和欧洲近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12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近代欧洲城市发展的最终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3分)
参考答案:(1)中国古代:①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和发展;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④海外贸易的发展。(每点2分,共8分) 欧洲近代:①工业革命的影响;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每点2分,共4分) (2)命运不同:中国古代城市衰落,西方城市化进程加速。(5分) 原因:①中国君主专制加强,欧洲民主政治确立;②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③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欧洲重视商业和工业的发展;④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开辟新航路,对外殖民扩张。(每点2分,共8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概括答案就在材料中那个.中国古代:根据材料中”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可知,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和发展;根据材料中 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可知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根据材料中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可知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关。欧洲近代:根据在工业革命的100年中, 人口达10万以上的欧洲城市, 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 79 %。可知与工业革命发展有关; 根据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 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可知与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有关. (2)最终趋势:根据材料一中“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可知中国城市命运中国古代城市衰落;根据材料二中“1946年, 欧洲各国居住在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人口, 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 英国和荷兰为70% , 意大利为53%,德国为47%,比利时为45%,而法国只占33%。”可知西方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原因的分析需要结合所学,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和外交各方面分析:政治:中国君主专制加强,欧洲民主政治确立;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欧洲重视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外交: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开辟新航路,对外殖民扩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发展情况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朝代
|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 全国耕地面 积(亿市亩)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 总面积
| 北方
| 南方
| 春秋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
| 94%
| 秦汉
| 117(全国)
| 1 048.35
| 5.72
|
|
| 94%
| 魏晋南北朝
| 122(北方) 215(南方)
| 1 167.7
| 3.85
| 1.925
| 1.925
| 90%
| 隋唐
| 124(北方) 328(南方)
| 1 450.92
| 6.42
| 3.21
| 3.21
| 90%
| 材料二: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陈亮的观点和黄宗羲的观点。(4分) (3)有人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4分) (4) 依据材料三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实行什么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对外政策?(4分)
参考答案:(1)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答四点即可4分) (2) 陈亮的观点: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2分) 黄宗羲的观点:农工商皆本;(2分) (3)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 强之本。(4分) (4)闭关政策(1分);闭关政策只能暂时防止外来敌患或人民的反抗斗争,(1分)但不能从根本上维护统治,且严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大量使用,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劳动力大量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隋唐时期,国家是统一的,所以农业发展趋势是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例如,隋唐时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就不原来下降了四个百分点。 (2)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不难发现陈亮的观点是: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他们不是截然分开的。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 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不难发现黄宗羲的观点是:农工商皆本,都得重视,这是因为黄宗羲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定要结合前面所说的大前提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来去解答这个问题。答案就不难概括为: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 强之本。今天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仍然能指导今天的经济建设。 (4) 从材料中的“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就不难发现,当时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闭关政策的产生具有其必然性,因为中国本来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是闭关政策的危害性也是非常大的。因为闭关政策只能暂时防止外来敌患或人民的反抗斗争,但不能从根本上维护统治,且严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闭关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