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指的是(?)
A.贾思勰
B.徐光启
C.邓稼先
D.袁隆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目中“丰衣足食”指的是物质农业收成,四个选项中只有袁隆平的籼型农业水稻品种的改进提高了农业的产量,所以D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

A.“因材施教”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情境是“考试作弊”,这是一种不诚实的做法,涉及的是学习态度问题,联系各个选项,A项是针对老师的教育方法而言,C和D谈到的都是学习方法,只有B强调的是学习态度,即学习态度要端正、老实,不能有搞欺骗行为,所以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密切结合题干的主旨——学习态度要老实。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一战期间,日本出兵山东,控制胶济铁路,占领青岛,其实质目的是
A.对德宣战,维护协约国的利益
B.帮助中国夺回山东的主权
C.乘机占领山东,扩大在华的势力
D.要挟袁世凯同意二十一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要准确把握“实质目的”的含义,它往往与根本目的连在一起,是不易被人觉察到的目的。只要把握住了,本题可以直接选出。只要知道A项是借口,B、D两项是知识性的错误,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8分)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欲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材料四:“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五: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孔子的思想观点。(2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2分)这一主张的实施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
?
?
?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儒学的新发展及产生的消极影响?(3分)
?
?
?
(4)依据材料四,指出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
(5)根据材料五指出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五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表现。(3分)
?
?
?
?
参考答案:(1)提出“仁”学,提倡为政以德。(2分,每点1分)
(2)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每点1分)
这一主张实施的影响:积极方面: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兴办教育,有利于教育发展(3分)消极方面:形成文化专制,抑制思想的自由发展。(2分)
(3)宋代儒学发展成为理学。(1分)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2分)
(4)明清时期,李贽等思想家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胆否定和批判。 (1分)
(5)经世致用。(2分) 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安徽某地进行“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用对手机用户发短信的形式进行了宣传。下列语句不可能出现在信息中的是?(?)
A.共同奋斗
B.共同繁荣发展
C.民族平等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新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共处理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这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没有关系。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