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阿里政权在经济方面改革中重点扶持的是
A.农业
B.军事工业
C.对外贸易
D.棉纺织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所显示的时代内容是(?)

A.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
B.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C.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D.当时人们已经重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商鞅变法这项措施实际上是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故 B 项正确。AC项说法正确,但是因为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分析,而不是最佳选项;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防止水土流失的内容。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化程度逐渐提高,代表佛教文化的龙门石窟也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应该是由于各民族的民族融合与交流,影响到了宗教文化,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的商鞅变法相比,相似之处是
A.改革科举选拔制度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改制地方行政区划
D.改变土地所有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科举制成为定制,是隋炀帝时期开始设立的,与商鞅变法不符,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王安石变法中就推行了改革科举制度,有所涉及;改革地方行政区划,只有商鞅推行县制,王安石变法没有涉及;商鞅变法时该奴隶主土地所有制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经过很长的变革,确立了封建制度,而王安石变法只是封建社会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秦已确立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农业生产方面,商鞅实行奖励耕织,王安石实行青苗、免疫法都起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效果,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某一场景?
(举行交响音乐会)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
?
(2)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的主要观点。
?
(4)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
?
(5)中国的改革最终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请指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
参考答案:(1)①第一种看法:不真实。这是作者美化统治者,因为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②第二种看法:真实。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认为是沙皇赐予的,感激统治者; 与此同时农民还可以赎买份地。
(2)措施: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文明。(如答倡导“文明开化”也可)作用: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了西方文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
(3)观点: 变法是人们的共识;变法遇到一定的阻力;主张学习西方(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依靠原有的统治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5)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派势力十分强大,力量对比悬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