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消除了世界各国问的矛盾
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评价,该原则超越了国家意识形态,成为后来国际社会上处理过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即可得出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4分)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阅读下列相关资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客观的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1)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以上材料中的哪个时代?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序号
| 方面?
| 举例
| 历属时代
|
1
| 政治制度
|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
|
2
| 经济建设
| ?
|
3
| 文化政策
| ?
|
材料二?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的第一次国庆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新华网》
(2)“小平您好”表达了亿万群众爱戴领袖的心声,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

(3)在改革解放生产力过程中,邓小平是怎样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
材料四?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4)据材料四指出:1957—1962年、1980—1997年我国的粮食人均产量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时代:革命立国时代。史实: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文化政策:提出“双百”方针(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原因:领导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3)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1957-1962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减少。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或左倾错误)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粮食减产。
1980-199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增长。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
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史。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2)题要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的重大决策加以归纳。第(3)题,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农村——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4)题,说明变化时注意数据的变化即可,分析各自原因时注意结合当时的各项措施、手段,说明是否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张謇曾给某人密电:“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电文中的“公”指(?)
A.康有为
B.孙中山
C.袁世凯
D.宋教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和南方革命政府进行南北议和。在这一过程中,张謇以中间人的身份,约北方和谈代表唐绍仪和南方代表伍廷芳以及黄兴等人密谈,最后约定,只要袁世凯能够迫使满清皇帝退位,就推举袁世凯为共和国大总统。双方在达成协议后,张謇给袁世凯发了上述密电。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腾讯历史频道曾推出《转型中国1840—1956》系列原创策划。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中国近现代史的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56年年度事件的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D.“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的;1956年三大改造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一五计划是1953年至1957年;大跃进是1958年实行的。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邓小平提出了
A.对内改革
B.一国两制
C.创办特区
D.对外开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题目中涉及到的是台湾问题,可见是祖国统一问题,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予以解决,ACD不是正确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