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刊载某君择偶标准: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由此反映出当时的新妇女观包括
①破除缠足陋习 ②提倡女子学文化 ③摒弃旧式结婚礼俗 ④强烈的革命意识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判断题 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丧礼,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 ]
A、大多实行火葬
B、大多实行水葬
C、大多数还是喧闹的大出殡形式
D、采用发讣告、建殡仪馆和公墓的新式葬礼
3、选择题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在中国境内,最早的中文报刊出现于
A.鸦片战争前
B.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C.洋务运动时期
D.戊戌变法时期
4、判断题 在清末民初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民国成立时人们对孙中山行三跪九叩之礼
B.在上海观看西洋影戏
C.北京市民争阅《小说林》
D.南京报童沿街叫卖《申报》
5、判断题 社会生活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这些新气象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响亮地提出了破除三纲五常、反对男尊女卑的主张,要求女子参政,大学开放学禁,男女职业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由。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说:“妇女地位是由社会的‘经济构造’决定的,……妇女要解放,只有推翻这种社会的‘经济构造’。”
——摘自罗业心《五四运动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2)概括材料二关于妇女解放的核心主张及其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从百年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因此,不断在应对矛盾与困境中试错,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们做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国人是怎样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正确的现代化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