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日本贸易振兴会曾做过关于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的一项调查统计。表中数据直接体现了( )。
时间
| 1969年前
| 1970~1979年
| 1980~1989年
| 1990年以后
|
数字
| 6个
| 6个
| 20个
| 69个
|
A.经济全球化? B.经济区域集团化
C.政治集团化?D.世界多极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数据显示,20世纪末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数量也越来越多,体现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征。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的统一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也不会仅仅靠一项计划来完成。它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成就而进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一个实际的联合。……建立共同的经济制度所依赖的那种利益之间的融合……可以成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因粗暴的分割而长期敌对的国家,相互形成一个更大和更牢固的社会。
——《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历史文献选读》之《舒曼计划》
材料二?识别下列图标

请回答:
(1)欧洲共同体成立所期望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其成立后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2)欧洲共同体是由哪几个机构合并成立的?
(3)欧洲共同体现在叫什么?它的标志是材料二中的哪幅图?它在当今和美国、日本的关系呈现什么趋势?
参考答案:
(1)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2分)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共体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并想摆脱美国的控制,开始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2分)
(2)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分)
(3)欧盟。(1分)B图(1分)既协作又竞争的关系,促使世界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当安庆失陷以后,太平军尚保持军事优势的地区是
A.两湖地区
B.皖北地区
C.苏杭地区
D.皖南地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该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地理知识,即历史空间概念。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可知:安庆失陷以后,太平军还保持军事优势的地区是李秀成控制的江浙一带即苏杭地区。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49年10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副国务卿韦伯、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二战后的时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美苏对抗的格局使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二 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一本当时的禁书,但他们肯定毛熟读过“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基辛格《论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的借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的外交选择,分析影响此时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打开关系”的史实。 (4分)
参考答案:
(1)借口:新中国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选择:“一边倒”;因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出现。
(2)意图: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史实: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总结出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的借口是:新中国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第二小问结合结合所学知识,面对美国的封锁、敌对,中国外交上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第三小问结合20世纪40、50年代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美中两国处于敌对状态。
(2)依据材料二中“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战略意图是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过程进行答题: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说文解字》中提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由此可见,史者应该(?)
A.辩证看待历史现实
B.客观记载历史事实
C.全面记载历史发展
D.公正评价历史事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记事”、“正也”可以判断出记载历史应该客观、准确。故选B。C项强调的是全面,A项说的是辩证,而材料主要说的是客观,与材料不符。D项说的是公正,意思是不偏不倚,材料未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