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候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
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一一《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共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詄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一一《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一一《中国通史全编》
材料五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士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一一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并采取了什么措施?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农业的根本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失国之本、农业之本?(3分)
(3)材料三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3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根据材料五,说明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策?(3分)
参考答案:
(1)李斯。(1分)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分)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3分)
(2)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人君要简静。(3分)
(3)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纳谏;平等的民族政策。 (3分)
(4)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派兵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2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阐述郡县制的作用。
(2)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农业的根本在于“不失农时”;要做到不失农时,“人君简静乃可致”。
(3)根据材料三,总结唐太宗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常弃共所短,取其所长。”,用人扬长避短;“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善于纳谏;“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对少数民族采取平等的民族政策。
(4)康熙帝认为台湾问题不同于高丽,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材料五,康熙帝“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设置台湾府,对台湾进行有效地管辖。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在积极进行,民主政治进程在加快。民主政治进程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中国古代政治在高考中的地位较前虽有所降低,但因与民主政治热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高考命题中还未间断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服务方向是()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让文艺创作呈现勃勃生机
D.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课本内容有明确的表述。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的发布时间最可能是在(?)
A.晚清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民国初年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提取有效信息“公共机关”、“专购国货”,由此可判断文告反映了政府提倡使用国货的意图。[戊戌变法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都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排除A、D两项;辛亥革命时期政权尚不稳固,主要任务是反封建,颁布此文告的可能性不大,排除B项;民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华民国政府提倡使用国货的可能性最大。因此选C.
点评: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一天,李文同学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中国因不满美国对中国某一输美商品大幅度提高关税,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对于世界贸易组织做出的一些分析或结论,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之一是调节国际贸易纠纷
B.世界贸易组织是要用法律规则维护国际贸易
C.世界贸易组织在解决贸易争端方面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D.世界贸易组织也重视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考查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知识,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经济组织,其基本职能就是调节国际贸易纠纷,A正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对所有成员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各成员国必须进行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调整,所以B正确,C错误。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有非歧视性贸易原则,可预见的和不断增长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原则等,这表明其重视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答案为C。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学生要掌握熟练的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参加万隆亚非会议的各国求同的基础是
①反对殖民主义?②维护民族独立
③共同的社会制度?④发展经济、寻求合作的愿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参加1955年亚非会议的国家大都是刚刚解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有着类似的历史,也都面临着共同反对新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的任务。因此①②④是各国的共同的基础。③错误,各国并不是实行的社会制度。故选C。
点评: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上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和破坏,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国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重要的外交成就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