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人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人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人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家黄遵宪(1848~1905年)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一大特点,即好以古诗咏新物,中西合璧,时人曾经评价说这是诗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描写的是
[? ]
A.火车
B.飞机
C.汽车
D.电话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将河北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煤运出,中国商人出面,于1881 年建成了从唐山的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二: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 、11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帝国主义把掠夺中国的铁路摆在突出的地位……日本《朝日新闻》公然叫嚷“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它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纵于铁道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生死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有一切权,凡地方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之民,皆我俎上之肉”……
——《新编中国通史》第三册
材料四: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路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 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有良好的回报。?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六卷
请回答:
(1)为什么中国商人要修建材料一中的这条铁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三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四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主要战略意图,他未能将方案付诸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6 年,孙中山当年的高原铁路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你知道这一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铁路便于运输,利于生意。受工业革命影响,接受西方新事物。
②控制中国的铁路权就能够控制清政府,拓展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③维护国家主权,开发利用西部资源;国家未独立,也缺乏实际的资金和人力。
④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该材料反映的是
[? ]
A.电报传入
B.电灯传入
C.电话传入
D.英语传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