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6 11:16:54 【

1、判断题  自1912年至1921年,张謇大生纱厂的利润率平均水平高达44.44%,10年盈利累计1161万9千两,相当于1899~1911年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在1920至1921年,上海的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大生股票成为当时市场上“绩优股”,行情天天看涨。这10年大生纱厂迅猛发展的主观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一战时期列强忙于大战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张謇大生纱厂是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典型代表,其客观原因是一战时期列强忙于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同时民国政府也采取鼓励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当然,民族资本家受“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积极投身实业建设是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主观原因,答案选D,A C两项与民国初期的历史部分,B项是客观原因。
点评: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工业结构不平衡,主要发展轻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新建立的民族工业都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附近。②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国主义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③民族工业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工业受到很大束缚。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这反映出满洲贵族统治者已接受儒家文化中的
A.克已服礼的主张
B.为政以德的思想
C.以民为本的思想
D.天下为公的主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题意与民休息,唯频减负可知符合儒家以民为本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与梁海相识于月之初……
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
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这
表明当时中国(?)
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
B.传统的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
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D.民国政府维护传统婚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清政府干涉婚姻可知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参考答案:正确


本题解析: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故本题是正确的。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从目的上看,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建设都是为了
A.维护所有公民的利益
B.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
C.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D.确立起文明的典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政治和法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从本质上说,任何时代的法律和政治制度都是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故选C。
点评:本题解答的思路是: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是为统治者自身利益服务的,国家的对外行为也是为了本国利益。解答此类题目只要把题目上的身份确定,便可得出其目的。类似的题目再如:
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开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C、企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