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的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 (1912年)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食物,皆归国有。
——《孙中山全集》第,2卷
材料三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及其基本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民国初年(1912年)和“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方面与材料一相比有何新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材料,你对孙中山的历史活动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因:看到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主张:平均地权(或核定地价)。
(2)民国初年:国家控制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源和产业。“民国十三年”:将民生问题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或以发展经济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3)认识:孙中山始终关注民生,并与时俱进;改善民生会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是在
A.袁世凯控制清政府前
B.南北议和的过程中
C.袁世凯到南京就任时
D.宣统帝下诏退位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孙中山辞职的主要因素有:帝国主义国家的压力,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的逼迫,袁世凯满足赞成共和与清帝退位的条件等。宣统帝下诏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等。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时的“世界潮流”是指
A.民族主义
B.政治民主化
C.社会主义
D.经济全球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关于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有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
B.提出了推翻殖民统治,实现印度独立的主张
C.在孟买发生了十多万工人的政治总罢工
D.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不属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孙中山(1866~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A.上书清政府,反对“皇族内阁”
B.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C.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孙中山的生平判断“28岁那年”应是1894年,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是成立兴中会,并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故选B。A项皇族内阁是在1911年成立的;C项是在1905年提出来的;D项是在1911年武昌起义。
点评:孙中山早期主张变法,通过学习西方的制度走改良之路,实现祖国的富强,但是其努力最终没有成效,后来走向了革命之路,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创立民国。辛亥革命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民主的一大进步。但是革命的成果落在了袁世凯手中;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促使孙中山最后走向了国共合作的道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