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有一种服装,它的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以提示人们穿衣不忘爱党爱国,这种中国服装是
A.西装
B.旗袍
C.中山装
D.长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亚洲觉醒”与“亚洲的革命风暴”相比,最大的区别是
A.以反侵略、反封建为革命任务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民族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
D.个别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为比较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亚洲觉醒”与“亚洲的革命风暴”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力。“亚洲觉醒”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出现的新特点。所以正确的答案为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材料二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
(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
参考答案:(1)法国保卫革命、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
(2)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3)独立、富强(或民主)。
本题解析: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如“自己强大”、“想得到更多财富”,从而提炼出答案。也可以从一战的性质,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来组织答案。第(2)问是对狭隘民族主义背景的分析,可以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词“一九一四年战争”和问题中的限定“欧洲国际关系”来组织答案。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而形成了三大基本矛盾、两大军事集团,从而导致一战。材料三所列内容虽然不是考试范围,而由于材料较为简单,所占分值较少,所以无碍大局。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和中国民主革命的目的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富强、民主政治等。材料一和材料三肯定了正当民族主义的进步作用,材料二否定了狭隘民族主义。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年至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6分)
(2)据材料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参考答案:(1)兴办洋务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洋务人才非常缺乏;在科举仍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洋务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鄙视和排斥。(6分)
转变:由追求科举功名到宣扬维新思想。(3分)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科举之途的无望(个人经历及品质)。(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1)第一问题目很灵活,要从当时人们对洋务运动的不同看法来做题,洋务运动能让一个人扬名立万,洋务运动也能让一个人遗臭百年。
(2)“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不难概括,但是“分析其原因”就有难度,一定要结合严复时代中国的国情来去做这道题目。例如,民族危机的加深。也可以结合严复的阶级属性,资产阶级思想家,来得到答案要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蔡锷是一个传奇。少年时代的“神童”,留学东瀛时的“士官三杰”之一,打响护国战争第一枪,享有“国葬第一人”的殊荣……短短的34个春秋,他的人生一路辉煌。他的人生走向与中国的命运同一,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与国家尊严、复兴紧紧连接在一起。
1882年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12岁考中秀才。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进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并正式改名为锷。1900年10月写下《杂感十首》:其中有云:“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11月1日,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这时,他年仅29岁。
民国成立后,他认为革命的目标已经实现,今后的问题应该是巩固这个新建的民国,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国家。当袁世凯同孙中山就建都地点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时,他通电支持袁的主张,要求早定大计,建都北京。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背景,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他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
1915年11月,蔡锷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他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
1916年8月,经上海区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蔡锷人生历程的转变轨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锷的主要贡献及高尚品格形成的原因。(7分)
参考答案:
(1)变化:从传统科举到学习西学;从学习政治到学习军事;从赞成维新到投身革命;从支持袁世凯到反袁护国。(8分)
(2)主要贡献:领导昆明辛亥革命,光复云南,推动全国革命;克服险阻,发动领导护国运动,为粉碎洪宪帝制做出贡献。(4分)
原因: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时代风气;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爱国、民主、进步成为现今中国人的共同追求;蔡锷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志存高远,严于律己的品格修养。(3分)
本题解析:(1)关键信息:免费入私塾学习、中秀才、考入长沙时务学堂、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当袁世凯同孙中山就建都地点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时,他通电支持袁的主张,要求早定大计,建都北京”、迫袁取消帝制。依据他人生历程的主要历史事件,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归纳。
(2)关键信息:少年时代的“神童”,留学东瀛时的“士官三杰”之一,打响护国战争第一枪,享有“国葬第一人”的殊荣。第一小问的主要贡献应依据近代的时代潮流分析,列举相关的主要革命史实即可;第二小问则应依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的民族危机与个人品质两个方面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