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有一种服装,它的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以提示人们穿衣不忘爱党爱国,这种中国服装是
A.西装
B.旗袍
C.中山装
D.长袍
2、判断题 “亚洲觉醒”与“亚洲的革命风暴”相比,最大的区别是
A.以反侵略、反封建为革命任务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民族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
D.个别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判断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材料二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
(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
4、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年至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6分)
(2)据材料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蔡锷是一个传奇。少年时代的“神童”,留学东瀛时的“士官三杰”之一,打响护国战争第一枪,享有“国葬第一人”的殊荣……短短的34个春秋,他的人生一路辉煌。他的人生走向与中国的命运同一,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与国家尊严、复兴紧紧连接在一起。
1882年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12岁考中秀才。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进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并正式改名为锷。1900年10月写下《杂感十首》:其中有云:“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11月1日,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这时,他年仅29岁。
民国成立后,他认为革命的目标已经实现,今后的问题应该是巩固这个新建的民国,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国家。当袁世凯同孙中山就建都地点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时,他通电支持袁的主张,要求早定大计,建都北京。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背景,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他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
1915年11月,蔡锷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他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
1916年8月,经上海区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蔡锷人生历程的转变轨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锷的主要贡献及高尚品格形成的原因。(7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