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图是一张拍摄于1977年北京、后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图片《上访者》。该照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包括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群众的物质生活贫困?
②“文革”结束后农民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
③农民依然保有传统“告御状”的行为
④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流动人口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一本中国史学名著的自序中提及该书的章节内容:“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或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请问这本书为何﹖
A.史记
B.史通
C.通典
D.资治通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史记是通史,史通是讨论史学体例,资治通鉴是编年史,通典是记述历代制度沿革。题目中所叙述皆为制度沿革,故选择答案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孙中山在一次讨论中说:“内阁制,纯恃国会,中国本身基础,犹甚薄弱,一旦受压迫,将无由抵抗,恐蹈俄国1905年国会之覆辙。国会且然,何有内阁?今革命之势力在各省,而专制之毒在中央,此进则彼退,其势力消长,即专制与共和之倚伏。倘更自为削弱,噬脐无及。”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一文中指出:“临时约法,既知规定人民权利义务;而于地方制度,付之阙如,徒沾沾于国家机关,此所谓合九州之铁铸成大错者也。”他说:“因为我以为这个执行约法,只有一年半载的事情,不甚要紧,等到后来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也未为晚。”
——转引自李伟迪《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订》
材料二?孙中山:“余对于临时约法之不满,已如前所述,则余对于此与革命方略相背驰之约法,又何为起而拥护之?此读者所亟欲问者也。余请郑重说明之。……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袁世凯毁弃《临时约法》,即为违背誓言,取消其服从民国之证据,不必待其帝制自为,已为民国所必不容……余为民国前途计,一方面甚望有更进步、更适宜之宪法,以代《临时约法》,一方面则务拥护《临时约法》之尊严,俾国本不因以摇撼……奋然以一身荷护法大任而不少挠。”
——据谢扶民《中华民国立法史》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临时约法》的态度,并分析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支持《临时约法》的原因,并列举孙中山“以一身荷护法大任”的表现。(7分)
参考答案:
(1)态度:不满、批评。
原因: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责任内阁制不适合中国国情;地方制度不完善,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地方权力过小,不利于革命力量);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8分)
(2)原因:《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民国的标志和民主政治的基石;是反对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破坏共和、倒行逆施的有力旗帜。
表现: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7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依据材料一可直接概括出不满、批评;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一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内阁制,纯恃国会,中国本身基础,犹甚薄弱,一旦受压迫,将无由抵抗”“今革命之势力在各省,而专制之毒在中央,此进则彼退,其势力消长,即专制与共和之倚伏”“等到后来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也未为晚”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的“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概括出《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民国的标志和民主政治的基石;从材料二中“袁世凯毁弃《临时约法》,即为违背誓言,取消其服从民国之证据,不必待其帝制自为,已为民国所必不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临时约法》是反对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破坏共和、倒行逆施的有力旗帜;第二小问表现联系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政体进行斗争的史实可列举出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含义是指
A.只与周边相邻国家确立外交关系
B.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一切围绕苏联开展外交
D.坚决打倒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帝国主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右图是戴帝王冠的孔子像,这说明(?)

A.孔子曾经做过鲁国国君
B.孔子与帝王平起平坐
C.孔子的地位无比尊崇
D.孔子拥有帝王的权力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孔子在世时并没有受到重用,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没有受到太多重视。
其思想经过后代儒家学者的发挥和统治者的改造才影响深远,地位逐步提高。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