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与加尔文宗教改革内容不符的是
A.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了新的教会组织
B.实行共和制的长老制
C.加尔文能够宽容地对待其他信仰的教派与个人
D.加尔文成为日内瓦政教合一政权的最高领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加尔文对待其他不同信仰的教派和个人进行了严厉的镇压。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昊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摘编自《中国通史》)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本段材料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①废井田?②奖励耕织?③废分封,行县制?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田开阡陌封疆”中可知是①;从“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知是③;从“平斗桶权衡丈尺”可知是④,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关于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不仅要把握每项措施的基本含义,还要注意每项措施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古今中外的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


图一?北魏文官汉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
材料二?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官员礼服为西式礼服,提倡人们穿西装;为使日本人长得更高天皇下达食牛肉的敕令。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有轨马车、人力车、火车成为人们新的交通工具……。
材料三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
“缠足之大恶,将不惟忘其国,又以亡其种类”? ---谭嗣同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中的服饰,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日本了什么政策?(2分)
(3)材料三反映出维新变法运动中什么主张?(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归纳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
新的重大举措?(2分)
参考答案:(1)信息:服饰汉化。(2分)
(2)文明开化(2分)
(3)兴女学(2分)戒缠足(2分)
(4)原因:旧的风俗往往会起到阻碍改革的消极作用,通过移风易俗,促使人们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改革开路。 (2分
本题解析:(1)从图示可以看出北魏服饰在孝文帝改革后呈现出汉化特点。(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日本在社会习俗和日常生活学习西方的文化,这是文明开化的政策。(3)从材料“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可以看出维新派主张女子接受教育,兴办女子学校。谭嗣同则是对缠足进行了鞭挞。(4)移风易俗最容易使人们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
点评:许多改革都是从社会习俗方面进行改革,因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思想紧密相关,改变社会习俗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思想,进而顺利的推进改革。孝文帝改革通过采取全面的汉化措施推动了卑微而鲜卑政权的转型;日本则是在文明开化的影响下明治维新顺利的推进。中国的洋务运动因为没有进行思想和社会习俗方面的变革使改革步履维艰。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