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决意主留,对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佐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揽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帮矣。
——江日生《台湾外记》
(1)台湾弃留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2)施琅的观点如何?理由有哪些。
(3)康熙的决策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1)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2)施琅主张留,理由是:地理位置重要、物产丰富、荷兰仍然对台湾怀有野心(3)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本题解析:第一问注意时间:1683年,在与课本知识联系后可以得出清朝已经收复台湾;第二问主要是阅读、理解材料并能够获取有效信息,观点在材料中说“断乎不可弃”,理由在材料中很容易获取信息;第三问材料中信息是:“改为台湾府”收入版图,至于影响,可以联系课本知识即可。本题是文言文非选择题,因此首先都必须了解古文的意思甚至是个别词句的准确解释,才能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一方面考查古文学常识,另一方面也要把课本的历史信息带入试题思考的范围。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孔子开创私学,他提出的办学思想是
A.“以道事君”
B.“格物致知”
C.“有教无类”
D.“法不阿贵”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故答案选择C项。“以道事君”,意思是用正道来侍奉君主,这是孔子的思想,但不是教育思想,故A项不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认识“理”的方法,故B项不正确。“法不阿贵”的意思是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法家思想观点,故D项不正确。
点评:孔子(春秋晚期,被尊为“至圣”)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1)政治思想:
①“仁”:即“爱人”,相互爱护,融洽相处,要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
②“礼”:即周礼,“克己复礼”,人的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实现“礼”就要“正名”。
③“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滥杀;“节用而爱人”。
(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方法举例)
(4)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5)评价:
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节选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请回答:
(1)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的动力是什么?(2分)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作者认为的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3分)
(2)第三阶段的全球化实际是指什么?(2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作者所谓的“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2分)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全球化有何不同?(2分)你认为二者的共同根源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1)动力: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资本输出。(2分)
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破产,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与此同时,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发起了一系列反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之路。(3分)
(2)两极格局的形成。(2分) 原因:二战后期,欧洲国家普遍衰落,失去原有的世界主导地位;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霸主,经济和军事势力空前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和美国在军事上相抗衡的国家;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双方由战时的合作走向分裂对峙从而使两极格局形成。(3分)
(3)实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壮大的过程。(2分) 不同:作者的全球化着眼于世界各地政治和经济联系加强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我们今天的全球化主要是指20世纪90年代后以来出现的经济全球化趋势。(2分)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建国初期体现这一思想的政策和措施是
A.限制私人资本主义
B.合理调整工商业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D.没收官僚资本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革命胜利后,头等大事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就是要让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62年7月,全国大约有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农村阶级斗争出现新动向?
B.人民公社制度被取消?
C.农村政策出现了右倾动向?
D.适应生产力状况调整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在1958~1960年,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克服困难,适度调整了经济政策,农村的部分包产到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实施的。故正确答案为D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