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建国初人民教育的奠基工程有?①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③制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④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④是1986年实施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战国时期,荀子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下应时而使之?”下列对上述引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说明当时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
C.这表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高
D.这说明战国时期唯物主义占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它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首先应明确荀子的主要思想,他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的正常现象,具有唯物思想;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A项对引文的理解是正确的,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可以判断B项对引文的理解是正确的,C项对引文的理解也是正确的。荀子的思想虽然具唯物主义观点,但它并没有改变战国时期唯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故D对引文的理解不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以下一组材料是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②“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清唐甄《潜书?明鉴》)
③“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荀子?哀公》)“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上》)
④“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
⑤(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材料二(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根据材料一简述该理念的内容?(不得摘抄原文)(7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3)材料一、材料二对你有何启示?(2分)
参考答案:(1)“以民为本”(或答“民本”思想)。2分
它包含的主要内容有:①重民(认识民众是立国的根本);②爱民(关心民众的劳苦);③养民(不要过度掠夺民众);④从民(根据民意任用贤人);⑤信民(取信于民)。5分
(2)为君主者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至国危君亡。3分
(3)要以民为本;要诚信为本;要从实际出发办事。? 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目前世界经济中最为成功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 ]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流行语从特定角度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下列应属于1915年中国流行词语的是?(?)
A.八国联军、南昌、阿Q
B.三民主义、武昌、退位
C.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
D.新青年、实业救国、抵制日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