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交往是人类创造文明中的重要活动。下列关于文明交往总体趋势的论述较为恰当的是
A.单向直线
B.双向互惠
C.多向互动
D.共存共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人类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各民族史逐渐转变成世界历史――全球史。一座座“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既是广阔背景下文明交流的产物,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础。人类文明交往的总体趋势是多向互动,故选C。
点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推动着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因为在不同文明的碰撞和冲突中,总是较低级的文明向较高级的文明流动,继而推动历史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南宋和东晋的相似之处是
A.前朝灭亡后的南下皇室贵族所建
B.被少数民族所俘的皇帝所建
C.定都于今南京
D.以屈辱的和约求得苟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记忆程度,东晋、南宋的前代皇帝确实被俘过,但这两个政权并非被所俘皇帝所建,C项只符合东晋,D项只符合南宋,A项才是共同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山东省平邑一中2009届高三元旦竞赛30题)关于以下二者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使儒学思想更加理论化、思辩化
B.都认为“万物只是一个天理”
C.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D.二者共同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要明确图中二者分别是程颢、程颐,他们为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判断A、B、C 三项说法均正确。而《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的朱熹,故D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互相监督、长期共存’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题时抓住时间提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1954年),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目的在于颁布社会主义宪法和确立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政治),B符合题意。而A不合史实,此时是要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C提出是在1956年;D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也是在1956年。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至良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这和朱熹强调的通过实践获得真理的认知论——“格物致知”相一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
点评: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求理的方式是“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中陆九渊的求理方式是“发明本心”,王守仁的方式是“致良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