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陆王心学。根据材料“主人在里头”和所学知识,主张“主人在里头”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内心反省,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江都王刘非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长,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言论主要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刘非不太听命于中央,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应该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故选C。A项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学说;B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属于法家的学说;D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北宋时“二程”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二程全书·遗书二上》云:“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乃知不善尤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强调了真理与常识之间的巨大差别,只有自己在经历过外界事物的亲身体悟,才能明白真理的深刻内涵和所蕴藏的意义,而常识则不会使人对真理有真正的体悟,也就是只有通过对外界事物的亲身实践,才会达到对真理的真切认识,所以该主张应该是程朱理学的观点,A项符合题意,而B C D三项则是陆王心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4分)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材料三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材料四 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积极意义何在?(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和秦朝的不同之处。(2分)汉初这种立法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内容,(1分)并分析他强调该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背景。(2分)
(4)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法制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2分)
参考答案:(1)核心:仁。(1分)
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谐社会人际关系。(2分)
(2)不同:汉:减轻刑罚,断狱从轻;秦:严刑酷法。(2分)
原因: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2分)
(3)内容:致良知。(1分)
背景: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或皇帝专制、特务横行、宦官专权等);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民之陷溺”);伪善流行(或社会风气败坏)。(任答一点,2分)
(4)思想:倡导民治,主张立公法。(2分)
影响:揭露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分)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能力, 材料中文字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能够直接说明孔 子的核心思想主张是: “仁” 、 “礼”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能力,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材料明显反映的是仁政的治国思想,主张减轻刑罚,而秦朝是实行的轻罪重罚。汉朝统治者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统治策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能力,“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王守仁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王守仁理学思想的出现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专制黑暗;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八股取士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可以分析的出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早期的启蒙作用,为以后的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的立法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守仁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4分)民生问题是当前 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纵观民生问题的各种看法,有利于以史为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孟子·离娄篇》
材料二:商贾贸负贩之不可缺也,……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敌国之财皆吾财也。……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三: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孙中山(1924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孟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4分)
(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的什么观点?根据材料二概括其目的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孙中山认为应如何实现民生主义?(4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1)治国之道:仁政(2分) 社会现实:礼崩乐坏或诸侯混战民不聊生(2分)
(2)观点:工商皆本(2分) 目的:利国惠民,实现仁政(2分)
(3)理解:全体国民安享幸福(2分) 方式:平均地权,节制资本(2分)
(4)主要途径:以民(人)为本; 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国民平等(合理即可)(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君不乡(向往)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后一问联系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回答即可,分裂割据,礼崩乐坏,诸侯混战,民不聊生。
第(2)问,从材料中“商贾贸负贩之不可缺也”,说明了发展商业重要性,体现了黄宗羲的工商皆本的思想观点。材料中“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说明商业发展的目的和意义:利国利民,体现仁政。
第(3)问,“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可知,孙中山要实现共同富裕;联系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回答即可,从材料中“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 孙中山要通过提倡实业的方式实现国家富强。
第(4)问,此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综合思想材料,说明实现的总体途径。协调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健全民主法治,稳定政局;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政策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