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改革开放的实行及综合国力的增强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三:(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青少时尝为平
阳公主家骑奴……元光六年(前129年),拜车骑将军北击匈奴有功,赐爵关内侯。
——《史记》
材料四: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五:(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
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一《唐摭言》
材料六: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日知录》
材料二: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在材料三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4)材料五中的制度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选拔官员的?与材料三相比,如何理解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
(5)据材料六,分析明朝实行科举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6)综合上述材料,选官制度的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3、判断题  日、韩、新三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迅速崛起的共同经验是?(?)
①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②适时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③接受市场经济制度?④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判断题  留下了反映城邦生活的丰富的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右图就再现

了雅典公职人员离职时接受审计时的情形。如果发现公职人员有渎
职或贪污行为,要由下列哪一机构对其进行处罚
A.长老会议
B.公民大会
C.四百人会议
D.公民陪审法庭
 
	        5、判断题  德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是在? (? )
A.普丹战争后
B.普奥战争后
C.普法战争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