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经济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中国为顺应这一趋势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经济体制改革②对外开放③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
产品
| 1957年产量
| 比1952年增加(%)
|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
粮食
| 1.95亿吨
| 19
| 30
|
棉花
| 164万吨
| 26
| 93
|
?
材料二 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的变化
?
(1)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材料三中,从图1和图2的信息看,当时中国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它与原有的制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分)它的实行具有什么样的意义?(2分)
参考答案:(1)问题:1957年农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分)
原因:“一五”计划的完成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3分)
(2)变化:1958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1分)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3分)
变化:1960年至1965年,粮食产量有所增长。(1分)
原因: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2分)
(3)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相同点:土地公有制(1分)不同:由集体经营到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2分)意义: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1)由表格的数据可知,1957年粮食和棉花的产量都比1952年增加,也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这说明了1957年农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这是因为从1953年起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了三大改造,特别是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改造。
由图表的变化可知,1958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1958年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1960年至1965年,粮食产量有所增长。这是因为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从图片的文字“安徽凤阳”“分田到户”等信息可知,当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与以往制度的相同点在于土地都是公有制;不同:由集体经营到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此情况应发生在中国(?)
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苏联变脸快应是指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封锁严,说明中美关系是敌对关系;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则是反应国内面临恶劣的国际环境和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结合所学知识,这一阶段特征应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故选B。ACD项均不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报载,西方某古玩拍卖市场曾有人拍卖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史学家李维名著《罗马史》已变黄发脆,一张张翻阅都很困难,可竟以高价10万英镑成交。你认为这一文物是? (? )
A.真迹而价值较高
B.同时代的仿制品
C.真迹而价值不高
D.后人制伪无价值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公元前一世纪的时候,罗马还没有纸张,所谓李维名著《罗马史》手稿肯定是假的,后人伪造的。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历史对比分析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主要是为了繁荣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争论的内容是政治主张,所以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A B 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和题意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